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丨“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

4

主题

2

回帖

2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24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506/t20250630_7175141.html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1988年9月7日,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原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高高举起一张卫星云图,自豪地向与会代表宣布,它是数小时前由中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拍摄而成的。
邹竞蒙向与会议代表展示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观测的首张云图

        这张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云图,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已拥有自主研发气象卫星的能力。而这背后,有卫星地面接收系统数十年攻坚筑基的底气。

        1969年,一场冰冻雨雪灾害袭击我国南方地区,导致多地通信中断、交通阻隔,亟需更加清晰详尽的气象数据开展分析。但彼时,我国分散的气象站点无法全面反映实际天气状况及未来演变。面对如此窘境,周恩来总理果断批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指示,在我们的卫星没有出来以前,要想办法接收外国卫星传递的气象情报。

        卫星上天之前,地面要先做好接收准备。1970年1月,701办公室(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的前身)成立,负责气象卫星的规划、运行管理,以及数据的接收、处理、分发、应用等工作;1977年,确定气象卫星工程代号为“711”工程,并以风、云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气象要素命名我国气象卫星;1978年,经国务院批复,确定成立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三个气象卫星数据地面接收站。

        要想从卫星接收到信息,除建设地面接收站外,地面接收系统必须同步攻关。

        1979年,美国气象卫星大气探测权威专家比尔·史密斯访华,向我国推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开发的一套NOAA卫星大气探测资料处理软件。此时我国研究气象卫星资料处理的科研人员,已经在过去近10年的探索中掌握了大气辐射传输理论。而这套程序,成了他们学习和开发卫星资料处理软件的高水平教材。

        但要想掌握这套程序并落地应用,仍需下大力气分析消化并进行程序调试。调试工作是在M170计算机上进行的。由于当时上机时间很宝贵,一人一周只能分到一两个小时,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通过一个个累加起来的“一小时”,研发团队“通关”了这套程序。

        这之后的目标,便是要建设一个卫星资料定量处理系统。系统建设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搭建软件开发平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方案,所有资金用来购买硬件系统,而软件全部由自己独立开发。最终,一套先进的IBM4361计算机系统得以引进,经过团队夜以继日全力攻关,按时完成软件开发工作。

        1987年5月7日,大兴安岭发生了严重的森林火灾。但当时,并没有技术手段能够全面看清火情火势。林业部门试探性地找到时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的许健民。在许健民的建议下,5月8日的新闻联播增播火情专题新闻,通过电视屏幕把彩色卫星云图传递到火灾现场,为林火扑灭提供了可靠信息。在大火持续的26天中,来自卫星的火情信息,为扑火前线了解大火的时空分布和发展趋势、制定“打东保西”的扑火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一经历也让社会各界认可了卫星云图的巨大应用前景。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指出,要尽一切力量促使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早日发射。许健民团队更加坚定了要尽快把风云气象卫星地面系统做好、坚持自主研发气象卫星道路的信念。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

        回看我国第一幅气象卫星云图,它图像清晰,纹理清楚,层次丰富,拍摄的正是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的景象,仿佛也在昭示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征途正如那初升的太阳,朝气蓬勃。

        (作者:张艺博 责任编辑:张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