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地处青藏高原北缘,其降水变化直接影响下游塔里木盆地的水资源供给。关于昆仑山降水的气候态分布与长期变化趋势,气候学界已经有不少讨论,但对其夏季降水年际变率的驱动因子及物理机制,当前研究较少,尚存在认知空白点。
最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和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唐世杰与所在团队师生合作,在《Climate Dynamics》发文对昆仑山及其临近区域降水的年际变率机制进行了分析。作者结合观测与再分析数据集,聚焦昆仑山及周边区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发现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偶极子型异常是调控该区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关键远程强迫因子。
该研究首先揭示了昆仑山及周边区域夏季降水的关键特征,指出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2%,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对总变率的贡献达77%。水汽收支诊断则显示,水平水汽辐合的动力作用是驱动该区域夏季降水年际异常的主导因子(贡献 73%),其中经向风异常作用突出,经向水汽辐合贡献达 107%,远超纬向水汽辐合的 - 7%,故而是调控降水年际变化的关键因子。
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北大西洋海表温度偶极子异常的远程调控作用,发现北大西洋偶极子的加热引起对流层位势高度异常,激发准定常罗斯贝波,该波列沿西欧 - 中亚北部路径向东传播至昆仑山西侧,诱发异常气旋环流,进而驱动异常南风与水平水汽辐合增强,最终令昆仑山及周边区域的降水年际增多(图1)。
该项研究系统分析了昆仑山及周边区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特征、明晰了关键过程与远程强迫因子,为理解青藏高原北部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变异机理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和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唐世杰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号:42588201)资助。
图 1 北大西洋海温调控青藏高原北坡夏季降水年际变率的机制示意图:图中蓝色和红色填色表示异常海温信号;带箭头的蓝色和红色圆圈分别代表反气旋(A)和气旋(C);紫色虚线为罗斯贝波的传播路径;绿色线圈出的区域为昆仑山,浅蓝色粗箭头为异常的南风水汽输送。
论文信息: Tang, S., Zhou, T., Jiang, J. et al. North Atlantic SST dipole modulates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Clim Dyn63, 314 (2025). https://doi.org/10.1007/s00382-025-078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