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回复: 0

我国极端高温成因研究取得新进展

46

主题

5

回帖

188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88
发表于 昨天 10:5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文章:《2022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与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高温事件》
  期刊: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1期
  作者:陈蔚、管兆勇、杨华栋、王磊
  评荐:杨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今年10月初至中旬,南方多地经历罕见“暖秋”,浙江等地桂花延迟开花,创历史最晚。这一反常物候现象反映出区域性持续高温的直接生态响应。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异常高温现象,极端高温事件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对能源安全、农业生产、公共卫生乃至社会经济稳定运行构成严峻挑战。如何准确识别并预报此类极端天气事件,已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任务。

  该文系统揭示了1960年以来最强持续性高温事件的形成机制,为我国极端高温预报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该文从能量、动力与波动传播三个维度深入剖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异常强盛且稳定维持的物理过程。研究发现,2022年的副高异常具有“高低空耦合、海陆协同、多源强迫”的典型特征。

  在局地环流方面,高层南亚高压与中低层副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叠加,形成“上层辐合、下层辐散、整层下沉”的垂直环流系统。高层负涡度平流的向下输送成为维持副高强度的关键动力过程。这一发现深化了对高、低层环流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为解释高温的持续性提供了新的物理视角。

  在外源因子方面,研究揭示了副高海洋与陆地主体的不同维持机制。赤道中太平洋海温偏低,通过“Gill响应”激发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式环流,增强副高的海洋部分;菲律宾群岛附近的对流活动激发中南半岛气旋式环流,其北侧的东风加强大陆上空负涡度,进一步稳定副高陆地部分。同时,中高纬度波动能量向东南传播,在长江中下游以北辐合,增强了该区域上空的扰动负涡度,对副高的稳定起到支撑作用。

  研究指出,这一多源耦合过程是导致2022年极端高温事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根本原因。该成果为气象部门识别高温事件的先兆信号、完善副高异常预测模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高温预警的准确性与提前量,为政府决策、能源调度及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该研究为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提供了新的物理框架。未来应加强对“高低空协同”与“海陆耦合”机制的动态监测,并将相关认识融入高分辨率气候模式中,推动我国极端天气预报能力从“事后解释”向“事前预警”转变,为应对气候风险提供更坚实的科学支撑。

《科技日报》 2025-10-21      第07版:理 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