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篇)
绿色大国外交与中国的气候治理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守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推动公正转型、强化务实行动”等关键倡议,正是对当下存在的核心治理问题的有力回应。
在国际形势的大变局时代,气候治理的及时效果往往受到质疑。然而,取得显著的治理结果固然重要,但形势变化剧烈的情况下,更为核心的是保持既有制度框架和治理机制的韧性,使其有在突发危机下应对并恢复正常治理节奏的能力,而非兴建“小集团”替代多边合作。
在国际气候政治格局加速重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方案博弈态势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尊重并依托联合国多边合作机制体系,有效协调传统谈判联盟立场,系统整合“全球南方”国家的利益诉求与话语表达。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核心制度框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缔约方大会构成了国际气候行动的主渠道。自《公约》生效以来,中国依托“77国集团和中国”、“基础四国”、“立场相近发展中国家”以及中非合作论坛等多层次谈判协调机制,深度参与并实质性地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关键成果文件的达成,有力引领了代表发展中国家权益的治理走向。
中国近年来在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进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外交实践,赢得了国际声誉。但中国并非要成为欧美式的气候“领导者”。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新能源等绿色发展的关键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出成就,也正通过“一带一路”、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等平台,构建气候治理的南南合作网络。对于公正转型等关键概念的理解,也与西方国家所提倡的局限于本国事务不同,不仅针对国内层面优化统筹,而且关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是否因此加大,是否对他国造成损伤,确保“各国人民共同和长远福祉”。这种兼具发展中国家立场与全球治理视野的方案,为破解全球气候治理困境提供了新范式,彰显了发展中大国推动构建清洁美丽世界的责任担当与行动自觉。
新时代,中国积极推进全球协同的绿色发展,正呈现出中国特色绿色大国外交的新风貌。以“三大倡议”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融入外交战略,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与责任担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治理新范式。
在近年国际形势动荡变化下,中国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全球气候治理的重大命题,通过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国际气候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转型进程实现包容性发展。
气候治理十分神奇。它既宏大又微小,大到关乎国际合作、国家战略,小到家庭用电、绿色出行。它很长也很短,人类活动对全球增温的影响自工业革命后愈发显著,而全球范围内共识与合作,不过是近三十年的事情。它是一个科学问题,可又远远不限于科学论证,还蕴含了大国博弈以及全球生产分工等复杂多变的逻辑。它是未来,更是现在,没有当下的行动,便没有未来的持续发展。它依靠成熟的体系机制与协商合作,更需要超越狭义认知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它如一扇窗口,得见人类的渺小与伟大,有限与广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让我们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切实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推动共建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师)
来源| 《北京大学校报》第1694期第1版
排版| 张子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