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3|回复: 0

GRL|最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极端降水的快速增加及其大尺度驱动因素

54

主题

2

回帖

21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18
发表于 6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iller 于 2025-10-15 09:36 编辑

https://mp.weixin.qq.com/s/nmUKUWsUABB995Y9FAhF_w
NL  土壤物理与水文  2025年10月13日

原文题目:Rapid Increase in Extreme Hourly Precipitation in Recent Two Decad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Large-Scale Drivers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5GL117722

摘要

尽管青藏高原(TP)的极端小时降水(EHP)日益受到关注,但其时空变异特征及驱动区域响应的机制仍不清晰。本研究针对1988–2023年夏季,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的EHP时空特征。结果显示趋势出现反转:1988–2003年期间,EHP的总量、强度和频率均呈下降趋势,而2004–2023年则出现上升,其中总量和频率增长显著且迅速。这些变化与南亚高压(SAH)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的协同演化密切相关。两者的联合扩展通过有利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条件增强EHP,包括上层辐散增强、下层辐合加强、深层上升运动、对流不稳定性、500 hPa比湿以及水汽通量辐合增强。从空间上看,SAH的扩展主要通过热力学过程促进青藏高原东北部的EHP,而WPSH的扩展则主要通过动力学作用增强青藏高原东南部的EHP。

主要图表

图1: 1988–2023年夏季,各站点的极端小时降水空间分布:(a) EHPA(极端小时降水量,单位:毫米/夏季),(b) EHPI(极端小时降水强度,单位:毫米/小时),以及(c) EHPF(极端小时降水频率,单位:小时/夏季)。

图2: 1988–2023年青藏高原东缘“站点平均”极端小时降水(EHP)指数的变化情况:(a–c) 为整体变化趋势;(d–f) 为1988–2003年各站夏季EHP指数的趋势;(g–i) 为2004–2023年各站夏季EHP指数的趋势(d, g: EHPA;e, h: EHPI;f, i: EHPF)。在(a–c)中,红色、蓝色和橙色曲线分别表示1988–2023年、1988–2003年和2004–2023年“站点平均”EHP指数的线性趋势,对应的趋势值显示在右上角。

图3: 1988–2023年夏季南亚高压(SAH)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指数的时间变化情况:(a)、(b):面积;(c)、(d):中心强度;(e)、(f):脊线位置;(g):SAH东移脊点;(h):WPSH西移脊点。红色、蓝色和橙色曲线分别表示1988–2023年、1988–2003年和2004–2023年的线性趋势。实线(虚线)表示趋势在90%置信水平下显著(不显著)。各子图左上角显示三个时期的趋势值

图4: (a) 南亚高压(SAH,蓝色)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紫色)在联合强年(实线)与联合弱年(虚线)的位置分布;沿102.25°E经线的高度-纬度剖面显示联合强年减联合弱年的差异:(b) 辐散,(c) 垂直速度;异常值为(d) 500 hPa 伪等效位温(θse)、(e) 400–500 hPa θse 差异、(f) 500 hPa 比湿,以及(g) 综合水汽通量(矢量)及其辐散(阴影)。白色点表示在90%置信水平下显著的区域。红色不规则框表示青藏高原东缘。子图(b–c)中的黑色阴影表示青藏高原地形,从左到右的三条红线分别为南界(29°N)、南北界(33°N)和北界(37°N)。

图5: 与图4类似,但展示了(a–g) 南亚高压(SAH)强年和(h–n)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PSH)强年的复合图,相较于气候态进行比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