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上)
最后,价格虚高也是小店主理人最受诟病的一个点。
明明是普通、毫无新意的产品,却被主理人打上“原创”“小众”“孤品”“特调”等标签,卖出远超实际的高价。在上海街头那些主理人经营的咖啡店中,一些口感明显翻车的“特调”咖啡动辄标价大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消费者们对此怒斥:“为人为捏造出的‘情怀’付出高溢价,买到的却是主理人的白眼。”
在这一点上,实验室主理人也演绎出了自己的版本。明明是最基本的实验动作,在主理人一通天花乱坠的解说下,变成了领先世界的高精尖神秘操作;明明是实验室中随处可见的试剂和材料,在被冠上一个花里胡哨的名字后,瞬间成为有潜力角逐诺奖的“史诗级”成果。实际几斤几两呢?只有主理人自己知道。
少点“包装”,回归本质
所以,大家在嘲讽主理人时,是在嘲讽什么呢?
事实上,主理人一开始绝对是个褒义词。这个概念源自日本潮牌圈,指的是那种既懂产品,也懂设计,同时还有本事经营门店的复合型牛人。但经过这些年各行各业商家的重新洗牌,主理人早就变了味。
大多数主理人并不具备过去前辈们那种实打实的综合性业务能力,转而追求一些“显贵”的玩法。比如做餐饮的不再潜心研究最适合当地消费者的菜品,致力于提升菜肴的口感,反而热衷于借五花八门的概念、意象来包装菜品,打造某种有别于同行的“高级”品味。
而当一家店急于展现他们的品味、理念有多绝妙时,就会在无形中丢掉“顾客至上”的价值原点,将自命清高的身份构建凌驾于产品和服务之上。
值得深思的是,科研圈对“主理人”概念的接纳和戏仿,折射出当代学术生态的某些微妙变化。在传统的“教授”“研究员”等职称之外,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开始寻求更个性化、更富有时尚感的身份标签。
然而,这种身份包装的游戏也隐藏着值得警惕的隐患。当学术价值不得不通过“是否吸引人”“是否易于传播”“是否具有故事性”来评判时,一些重要但不够“炫”的研究方向可能会被边缘化。
在这场全民“主理人”的狂欢中,我们真正期待的,或许不是更多华丽的话术和精致的包装,而是回归各个行业的本质:咖啡馆提供好喝的咖啡,餐厅出品美味的菜肴,实验室产出扎实的科研成果。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说“我就是个做科研的”并为此感到自豪时,当我们不再需要借助浮夸的头衔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时,或许才是真正的进步。
毕竟,细胞不会因为你是“主理人”就长得更好,数据也不会因为你的人设高大上而变得更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说,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负责人”,或许比当一个光鲜亮丽的“主理人”更有价值,也更为难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