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0|回复: 1

科普看台丨解码滑坡泥石流

44

主题

19

回帖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发表于 2025-8-11 10:33: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508/t20250808_7263954.html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8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编者按:

入汛以来,我国多地出现强降水天气,群山峻岭之间潜藏着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陡增。为抵御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自然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多次联合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强化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滑坡和泥石流有何异同?不同类型的降水如何冲击并“撬动”山石土壤?现代气象科技又为地质灾害防御提供哪些关键支撑?本期科普看台将深入解析滑坡与泥石流的成因与特征,解读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地质灾害地表风险分布区划等关键技术成果,并提供权威、实用的防灾避险指南,助您科学应对地质灾害风险。


专家顾问 :
国家气象中心流域水文气象预报中心正研级高级工程师 徐辉


“急脾气”与“慢性子” 
降水如何引发地质灾害?

短时强降水的特点是降水时间短、强度大,这种“急脾气”的降水,会对地表产生强烈的冲击。

当短时强降水发生时,雨水来不及充分渗入深层土壤,大部分会在地表形成快速流动的水流。这些水流会冲刷地表的松散土石,将其裹挟起来,形成泥石流。同时,表层土壤在短时间内因雨水饱和,就像被泡软的蛋糕一样失去原有的稳定性,容易发生浅层滑坡。这种滑坡深度虽浅,但来得突然,往往让人猝不及防。

持续性降水则是“慢性子”,降雨强度不一定很大,但累计降水量较大,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周。这种降水的威胁在于其带来的雨水具有较强的渗透作用。

在持续性降水的作用下,雨水会慢慢渗入土壤深层,就像给山体“喝水”,一开始只是湿润表层,随着时间推移,水分顺着岩土体中的孔隙或裂隙不断渗透,导致岩土体自重增加且发生泥化、软化现象,坡体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当深层土壤和岩层之间的摩擦力被水分削弱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深度较大的滑坡,这种滑坡通常涉及的土石量大,破坏力强。

虽然泥石流通常由短时强降水引发,但如果持续性降水导致地面积水过多、沟谷溪流水量剧增,且坡面堆积了大量松散物质,水流汇集冲蚀也可能引发泥石流。特别是前期已经有大量降水,土壤含水量极高时,即使后续降水强度不大,也可能引发灾害。

值得注意的是,雨后天晴并不意味着风险解除,仍要高度警惕地质灾害,特别是具有滞后性的滑坡。这是因为雨水入渗到土壤中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雨停后,水分仍在向土壤深层渗透,可能在数天后,山体内部的土壤才达到饱和状态,从而诱发滑坡。此外,雨后阳光的照射使得表层土石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岩土体中收缩裂缝易导致土石层松动,在重力的作用下,易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何时发生,与各地土壤类型、厚度、结构以及前期降水情况等密切相关。相对而言,泥石流的滞后性较低,一旦雨停水流减弱或消失,泥石流发生的风险也随之降低。(闫辰宇)

警惕台风的“隐形尾巴” 
台风倒槽暗藏地质灾害风险

当台风裹挟狂风巨浪登陆时,人们往往将防灾焦点集中在沿海地区。但这条台风环流向北延伸出的“隐形尾巴”——台风倒槽,却能将暴雨远程投送至千里之外的内陆山区,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台风倒槽是台风环流外围向北方(或东北方)延伸出的一个低压槽区,在天气图上表现为“倒V字”。当台风登陆后,其北部常因偏南风与偏北风的气流切变形成一个向北凸出的低压区。

这条“隐形尾巴”能够驱动强盛的东南或偏南低空急流,将热带海洋上丰沛的暖湿水汽持续向内陆地区输送。当水汽抵达内陆,特别是遇到山脉时,地形迫使气流猛烈抬升。如果此时恰逢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倒槽区域交汇,就会形成气象学上称为“湿斜压锋区”的结构。在这一区域的冷暖空气激烈交锋,导致空气剧烈辐合上升,水汽凝结效率高,易引发较强降水。

值得注意的是,倒槽引起的暴雨有时甚至会超过受台风本体影响的核心区域。例如,2000年的台风“派比安”在浙江省舟山市近海掠过时,远在江苏省的响水县受台风倒槽影响,24小时雨量超过800毫米。

台风倒槽输送的暴雨,对山地丘陵地区威胁很大。陡峭的地形不仅大幅增加降水强度(地形抬升降水),更使得大量雨水迅速汇流,冲刷松散的表层土壤和岩屑,从而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山洪。这类灾害突发性强、破坏力大,且受地形限制往往导致救援困难。

当下一次气象预报提及“受台风倒槽影响”时,即使你身处远离海岸线的内陆山区,也务必警惕那条台风的“隐形尾巴”。(黄琬婷)

地质灾害最常见的“两兄弟” 
滑坡与泥石流:差异何在?

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地质灾害中最常见的“两兄弟”。它们常常在汛期伺机而动,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但细究起来,这对“兄弟”的“脾气禀性”大不相同——形成机制各有路径,破坏方式各具特点,防御策略也需区别对待。深入认识二者的差异,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前提。

滑坡的形成,核心是坡体稳定性被破坏。当岩土体受地下水浸润、地震或降雨等因素影响时,其抗剪强度会降低,导致剪切应力与抗滑力失衡。例如,持续降水入渗使土体含水量增加,抗剪强度下降,最终沿软弱坡面发生滑动。通俗讲,滑坡的力学平衡是由下滑力(驱动力)与抗滑力(阻力)的比值决定的。若驱动力(主要由重力沿坡向分量构成)超过抗滑力(岩土体抗剪强度),整个坡体便会沿着坡面失稳下移,形成滑坡。这类灾害多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且植被稀疏的区域——破碎的岩体为滑动提供了“通道”,有坡度的地形赋予了重力势能,而稀疏的植被则失去了“固定”土壤的能力。

与滑坡的“整体滑动”不同,泥石流更像是裹挟着大量松散沙石的“特殊洪流”,主要发生在山区沟谷之中。它的形成需满足三个“必备条件”:充足的水源、丰富的松散土石,以及足够陡峭的沟谷地形。当暴雨倾盆而下,沟谷中的松散土石迅速与雨水搅拌混合,顺着沟谷奔腾而下,如脱缰野马,其破坏力远超一般的山洪。值得注意的是,泥石流中沙石的比例是区分它与山洪的关键——沙石含量越高,灾害越具有毁灭性。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切面示意图 黄琬婷制图

滑坡和泥石流均会带来严重的灾害,且二者破坏形式各有特点。滑坡的破坏具有“精准打击”的特点。它主要通过掩埋、推移等方式作用于特定区域:房屋可能被瞬间吞没,道路会被拦腰截断,河道可能被淤塞形成堰塞湖。虽然滑动距离有限,但其冲击力足以让沿途建筑化为废墟。泥石流则以“广泛蔓延”为特点,其携带的巨量沙石如“流动的铲车”,可沿沟谷伸展至很远的地方,所覆盖的范围更广,冲击力更大。它不仅会冲撞、爬越甚至摧毁障碍物,还可能因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引发次生灾害,救援难度也更大。

这两类灾害虽都在汛期“活跃”,但防御不能仅盯着雨季。滑坡在非汛期也可能“偷袭”。在高寒山区,冬季融雪水缓慢渗入土壤,会逐渐降低坡体稳定性,到春季气温骤升时,就可能引发滑坡。这类灾害常因过程隐蔽、预警难度大,更需警惕。泥石流在非汛期相对少见,但并非毫无风险。例如,地震导致山体破碎后,松散土石大量堆积,一旦遇强降雨,就可能迅速形成泥石流。(胡竞文)

44

主题

19

回帖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0:34:42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地质灾害预警下的自救指南

当山体因连续强降水变得松动,当山谷里传来低沉的轰鸣声,危险或许已在逼近。地质灾害虽常被视为“突如其来”,但其发生往往伴随着诸多可在气象观测和自然迹象中捕捉的前兆。

地质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基于前期的累计降水量和未来降水预测,所预判的引发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成灾风险大小。目前,预警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分为一级(红色,风险极高)、二级(橙色,风险高)、三级(黄色,风险较高)和四级(蓝色,存在一定风险)四个级别。

降水,特别是强降水过程,是诱发许多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持续强降水会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加、孔隙水压力升高,削弱山体稳定性,易引发滑坡。短时强降水则可能迅速冲刷坡面,引发泥石流。气象部门通过降水监测、土壤湿度观测、雷达回波分析等手段,可提前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或风险提示信息,为防御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后,当地政府会结合降水实况、隐患点巡查和监测结果,组织实施防御措施。具体而言:红色预警时,各地会严格管控人员进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监测,做好应急响应启动准备;橙色预警时,会划定危险区范围,积极组织受威胁人员避险转移;黄色预警时,加密隐患点巡查监测,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做好人员转移等应急准备;蓝色预警时,加强隐患点巡查,提醒受威胁群众注意防范。

那么,处于预警区域内的人员应当怎么办呢?收到红色地质灾害预警时,应立即紧急撤离,不逗留、不回头取物,直奔安全地带;收到橙色预警时,要服从政府避险转移指令;收到黄色或蓝色预警时,要密切关注预警信息和雨情变化,谨慎出行,避免前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此外,公众需要了解一些地质灾害的前兆。滑坡发生前并非毫无征兆,如地面出现新的或扩大的裂缝、山体渗水或冒浑水、坡面零星石块和土块持续掉落、树木倾斜或根部拱起、土体发出异常的开裂声等。一旦发现这些现象,应立刻远离危险区域,并向村(社区)干部或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若遭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切勿顺河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转移;在沟谷内活动,一旦遭遇大雨或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高地,切勿在低洼谷底或陡峻山坡下停留、躲避。

气象监测与地质灾害防御的结合,为我们在危险来临前争取了预警时间。早预警,早行动,每一次预警都是与灾害的赛跑。(穆俊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