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8-11 10:34:42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地质灾害预警下的自救指南
当山体因连续强降水变得松动,当山谷里传来低沉的轰鸣声,危险或许已在逼近。地质灾害虽常被视为“突如其来”,但其发生往往伴随着诸多可在气象观测和自然迹象中捕捉的前兆。
地质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是基于前期的累计降水量和未来降水预测,所预判的引发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成灾风险大小。目前,预警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发布,分为一级(红色,风险极高)、二级(橙色,风险高)、三级(黄色,风险较高)和四级(蓝色,存在一定风险)四个级别。
降水,特别是强降水过程,是诱发许多地质灾害的关键因素。持续强降水会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加、孔隙水压力升高,削弱山体稳定性,易引发滑坡。短时强降水则可能迅速冲刷坡面,引发泥石流。气象部门通过降水监测、土壤湿度观测、雷达回波分析等手段,可提前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或风险提示信息,为防御工作争取宝贵时间。
接到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后,当地政府会结合降水实况、隐患点巡查和监测结果,组织实施防御措施。具体而言:红色预警时,各地会严格管控人员进入地质灾害危险区,加强地质灾害隐患巡查监测,做好应急响应启动准备;橙色预警时,会划定危险区范围,积极组织受威胁人员避险转移;黄色预警时,加密隐患点巡查监测,密切关注雨情变化,做好人员转移等应急准备;蓝色预警时,加强隐患点巡查,提醒受威胁群众注意防范。
那么,处于预警区域内的人员应当怎么办呢?收到红色地质灾害预警时,应立即紧急撤离,不逗留、不回头取物,直奔安全地带;收到橙色预警时,要服从政府避险转移指令;收到黄色或蓝色预警时,要密切关注预警信息和雨情变化,谨慎出行,避免前往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此外,公众需要了解一些地质灾害的前兆。滑坡发生前并非毫无征兆,如地面出现新的或扩大的裂缝、山体渗水或冒浑水、坡面零星石块和土块持续掉落、树木倾斜或根部拱起、土体发出异常的开裂声等。一旦发现这些现象,应立刻远离危险区域,并向村(社区)干部或当地应急管理部门报告。
若遭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切勿顺河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转移;在沟谷内活动,一旦遭遇大雨或暴雨,要迅速转移到安全高地,切勿在低洼谷底或陡峻山坡下停留、躲避。
气象监测与地质灾害防御的结合,为我们在危险来临前争取了预警时间。早预警,早行动,每一次预警都是与灾害的赛跑。(穆俊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