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Dk38PD12pXPe65MfSajjFQ
原创 王超、黄欣 AI同化 2025年08月14日
成果推荐!全球首个具有业务化能力的化学-天气强耦合四维变分同化(CMA-GFS-AERO 4D-Var)试验性示范系统诞生!---张小曳、沈学顺院士团队联合攻坚成果登上GMD
导语: 天气预报如何更准确?空气质量预报如何更精细?一个关键瓶颈在于如何精准刻画大气中气溶胶(如黑碳)与气象要素(如风、温、压、湿)之间复杂的双向反馈。近日,张小曳院士团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沈学顺院士团队(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强强联合,在全球业务化预报模式中首次实现了气象与黑碳气溶胶(BC)的“强耦合”四维变分同化(4D-Var),成功研发CMA-GFS-AERO 4D-Var试验性示范系统! 这项标志着化学-天气强耦合同化研究取得里程碑式进展的成果,已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GMD)上。
论文链接:
https://gmd.copernicus.org/articles/18/4855/2025/gmd-18-4855-2025.html
01 破解化学-天气耦合同化“双向互动”难题:从弱耦合到强耦合
传统的空气质量模拟(化学传输模式,CTM)往往将气象场视为固定输入,忽略了气溶胶通过辐射和微物理过程对气象(温度、湿度、风、云、降水等)的显著影响。化学-气象耦合模式(CCMM)虽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数据同化环节(将观测融入模式初始场)却长期停留在“弱耦合”阶段——即化学变量(如臭氧)被视为被动示踪物,其同化结果不影响气象分析场。
实现真正的“强耦合”同化,让化学观测(如气溶胶)也能反过来优化气象场的初始状态,面临两大世界性技术难关:
- 跨变量误差建模难:如何精确刻画气象变量(风、温、压、湿)与化学变量(气溶胶浓度)之间复杂且动态变化的误差关联?
- 耦合模式开发难:如何构建能反映化学与气象相互作用的切线性模式(TLM)和伴随模式(ADM)?现有化学伴随模式大多未能与气象伴随实现在线耦合。
黑碳(BC)作为强吸光性气溶胶,对辐射平衡和潜在天气气候影响巨大,但其对短期天气预报的具体影响机制与程度,一直缺乏系统性定量评估。这恰好成为攻克强耦合同化技术的最佳切入点!
02 核心突破:CMA-GFS-AERO 强耦合4D-Var系统
研究团队在中国气象局业务全球预报系统(CMA-GFS)的4D-Var框架下,以CUACE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和重构,创新性地引入并优化了气溶胶模块(AERO,目前仅包括BC),成功研发了CMA-GFS-AERO系统,首次在全球业务级预报模式中实现了气象与BC的同步强耦合四维变分同化。其重大意义与突破在于:
✅ 攻克核心技术瓶颈:
- 首次实现AERO伴随模式与大气伴随模式的双向在线耦合,精准捕捉化学过程与气象过程的相互敏感性。
- 利用流依赖的背景误差协方差,使BC观测数据能有效“反馈”修正风场、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初始条件分析场。
- 在保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将控制变量从纯气象扩展至“气象+BC”,计算成本仅增加约20%,计算效率惊人,满足业务化时效需求!
✅ 验证同步同化可行性:在现有业务框架内平滑扩展化学控制变量,证明化学观测可与海量气象观测高效协同同化,为硫酸盐、有机碳、沙尘等多组分气溶胶同化铺平道路。
✅ 揭示BC反馈机制:通过严谨试验首次量化了BC同化对气象分析场的直接影响(如增温、降压、改变湿度与风场),并发现同时同化气象观测会对BC的调整幅度产生约束效应,提示未来需优化观测误差设定。
✅ 赋能一体化服务:为高精度空气质量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归因、环境-气象融合服务提供核心科技支撑,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03 系统如何炼成?关键技术亮点
系统架构:
- 预报模式 (NLM): CMA-GFS与AERO-BC模块在线耦合 (0.25度分辨率)。
- 切线性模式 (TLM) & 伴随模式 (ADM):手工编写、无简化、在线耦合 (1度分辨率)。
- 4D-Var同化:采用增量同化分析方案, 6小时循环,内循环(1度分辨率),外循环(0.25)。
AERO-BC模块精炼:
- 源自CUACE气溶胶模块,二次开发和重构优化,聚焦BC。
- 包含排放、扩散、吸湿增长、碰并、沉降等完整物理过程。
- 采用6档粒径谱,优化垂直层(65层)与代码(F77→F90),兼顾精度与效率。
BC作为控制变量: 创新性地使用BC质量浓度(C_bc, μg m⁻³) 替代复杂的6档质量混合比变量,大幅降低同化维度。
BC观测处理:
- 数据源:中国大气监测网(CAWNET)32站点黑碳仪数据,逐小时观测。
- 误差模型:综合考虑测量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 观测算子:精细的水平和垂直插值方案。
背景误差协方差:
- 水平:静态SOAR函数(尺度随高度变)。
- 垂直:EOF + 理论公式。
- 跨变量相关:关键突破!通过在线耦合的TLM隐式、流依赖地演化,实现气象与化学变量误差的关联。
04 严谨试验验证:效果显著,潜力巨大
模式验证:
TLM线性近似和伴随正确性测试均达到高精度要求,验证了系统数学基础可靠。
单点试验:
- 成功展示了背景误差协方差的流依赖特性(分析增量从各向同性变为随风向呈异性)。
- 清晰捕捉到BC同化对气象场的反馈:单个BC观测点能在3-6小时内引起温度、气压、风场和湿度的显著分析增量。
全观测对比试验 (4组):
- DA_BC(仅同化BC):BC同化对气象场产生最大增量(如温度+0.1K)。
- DA_MET_then_BC(先气象后BC):结果与DA_BC非常接近。
- DA_MET_BC_simult (气象+BC同时同化):BC引起的气象增量显著减弱 (如温度仅+0.02K),表明气象观测对大气场调整施加了更强约束,使结果更平衡。这凸显了强耦合同化的必要性。
图2:不同试验方案下,BC同化对气象分析场(如温度)产生的增量对比。同时同化气象观测(DA_MET_BC_simult)显著削弱了BC的影响幅度。
计算性能优异:
- 相比原CMA-GFS系统,完整的4D-Var同化循环计算成本仅增加1.2倍。
- TLM和ADM效率高、可扩展性强,具备业务化运行潜力。
05 展望未来:不止于黑碳
尽管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团队也指出了当前系统的局限和未来方向:
- 物种扩展:目前仅同化BC,未来需纳入硫酸盐、有机碳、沙尘等关键气溶胶组分及其协同效应。
- 观测维度提升:需融合更多垂直廓线、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及卫星柱总量观测。
- 误差模型进化:探索基于集合的流依赖背景误差协方差估计方法,替代静态方案。
- 循环同化与预报评估:开展连续循环同化-预报试验,定量评估BC同化对实际天气预报技巧的提升。
- 排放源反演:将BC排放因子纳入控制变量,利用4D-Var优化气溶胶源清单。
结语
本研究通过突破性的技术攻关,首次在全球业务框架内实现了气象与化学(BC)的真正强耦合同化。它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深刻揭示了气溶胶同化对气象分析场的反馈机制,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化学-气象”一体化预报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多物种同化、更优观测融合和排放反演等工作的推进,我们有望迎来高精度、无缝隙的“从天气到空气质量”一体化预报服务新时代。
研究团队:
- 主要完成单位: 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第一作者: 刘永柱(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 通讯作者: 沈学顺(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张小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重要作者: 韩威、王超、庄照荣(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和 贾文星、王德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排放源和黑碳观测提供者:王亚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基金支持: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2090032):区域/全球一体化数值化学天气耦合预报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42305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