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地模论坛
BBS
登录
立即注册
地模论坛
»
地模论坛
›
其他
›
八小时以外
›
跨越一甲子 拼搏铸辉煌 ——西藏气象事业发展60年综述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5
|
回复:
1
跨越一甲子 拼搏铸辉煌 ——西藏气象事业发展60年综述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
当前离线
积分
222
44
主题
19
回帖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8 积分
积分
222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8-22 11:40:22
|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508/t20250821_7287014.html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21日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西藏地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里程碑。自治区的成立,为西藏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和各级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60年来,全区现代化气象观测网络逐步建立,预报预测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西藏气象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为抓好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推动西藏长治久安提供了优质气象服务保障。
从23到1221 观测奠定气象事业之基
西藏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建成23个有人值守气象站,覆盖拉萨、日喀则等主要城镇。一直到1980年,西藏气象站点的格局基本确定——39个气象站,平均3万平方公里一个气象站。
站点稀少,资料欠缺,不仅制约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使得高原天气成因及其规律难以被深入研究。正如那曲地委一位领导所感慨:“双湖、尼玛两个县,30万平方公里,没有一个气象站,到了冬天,说是下雪了,到底下了多大?不知道!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真是焦心啊!”
西藏发展迫切需要气象支撑,站点稀少却严重制约了气象事业的发展。200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了“县县有气象站”的目标。经过努力,两年时间里,西藏新建和改建无人自动气象站86个,新建风塔自动气象观测站3座。2010年,西藏新设立42个县级气象主管机构,确定99人为新的气象管理和工作人员。至此,西藏实现“县县有气象局”的历史突破。此后,西藏气象测站建设步入快车道。
位于珠峰脚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
截至目前,各类地面气象监测站点增至1221个,达到每万平方公里10.1个站,基本实现全区主要城市、交通要道、重要河流和易灾区重点覆盖,全面实现“乡乡有气象站”目标;天气雷达增至32部,覆盖率提升至73.7%;实时接收风云气象卫星等20颗卫星数据,形成地空天立体监测、一站式传输的业务体系。
西藏的气象观测资料不仅对西藏有用,对全国乃至亚洲的预报和研究都是极其珍贵的资料。“今非昔比,看到如此巨大的成就,作为西藏老气象工作者,我们非常高兴,为祖国点赞,为西藏点赞!”自治区气象局70多岁退休老同志吐露这样的心声。
从3:7到7:3 人才铸牢气象事业之本
1950年,随着第18军进藏,首批气象人才也随之走进西藏。1970年,西藏气象部门就地开办了两期气象专业短训班,163人成为测报和通信业务人员;1973年,在全区招收了90名学生,他们多数是藏族,到内地学习气象业务;1975年,又以定向培养的方式在内地招生,培养了一批人才。
1980年,大批汉族干部内调,西藏气象部门人才队伍出现断层现象。为破解这一困境,时任中央气象局副局长邹竞蒙进藏进行了为期18天的调研。1981年,国务院转发了中央气象局关于巩固西藏气象工作的请示报告。这一西藏气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文件,明确提出加速藏族科技干部人才的培训和培养。各院校积极行动,开设短期轮训班、民族班等,为西藏集中培养了大批气象业务和技术骨干。
积极参与自治区项目建设,也为培养气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西藏气象部门积极参加“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遥感动态监测项目。该项目历时长、难度大,但通过努力攻关,一批人才在研究和应用中逐步成长起来,成为西藏气象部门高层次领军人才。
援藏干部到西藏来“传帮带”,西藏干部到内地学习挂职,建设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新秀梯队,上挂下派……通过60年的努力,西藏气象人才队伍的藏汉比例由3:7转变为7:3,以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气象人才队伍,铸牢事业发展之本。
从0到遍地开花 科技创新推动事业发展
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后,西藏气象部门的科研力量很薄弱,基本没有研究成果。由于主要依赖经验积累,加上地面观测数据有限、天气图分析手段简单,西藏的天气预报方法较为粗放,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较低。对于短期天气预报,往往只能给出大致的天气趋势,难以精准预测降水强度、范围和时间。对于中期和长期预报,更是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1974年,《西藏高原天气学讲义》编制完成。此后,对于西藏天气学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开始自主自发进行,高原天气、高原雪灾、暴雨、孟加拉湾台风等成为研究重点对象,并取得多项成果。西藏气象部门改造升级了短时预报业务、短期预报业务、中期预报业务、决策气象服务业务、专业气象预报业务、预报会商等业务平台。这些研究成果应用进一步促进了业务的发展。
气象卫星遥感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却比较快。1991年10月,西藏自治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综合开发遥感动态监测项目开始实施。2016年8月12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西藏数据与应用中心依托自治区遥感应用研究中心组建成立,负责高分卫星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及示范应用推广。
西藏气象部门利用各类卫星遥感数据,开展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卡尔山”滑坡灾害点、雅鲁藏布江和金沙江山体滑坡灾害、吉隆口岸泥石流自然灾害的冰湖溃决等地表自然灾害的监测和灾后风险评估工作,常态化开展植被覆盖、牧草长势、冰川、积雪、湿地、湖泊等陆表生态类型监测和服务,开展森林火情监测、土地利用监测、农业灾情监测等多方面卫星遥感监测服务。气象卫星遥感为西藏防灾减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决策信息支撑,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充分肯定。
回复
举报
碧海蓝天
碧海蓝天
当前离线
积分
222
44
主题
19
回帖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278 积分
积分
222
发消息
楼主
|
发表于 2025-8-22 11:42:41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锻造精神 气象文化之花在雪域高原绽放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原党组书记刘光轩说:“在西藏工作,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没有这种精神支撑很难坚持下去。”这种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除此之外,长期以来,西藏气象部门还形成了“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站在世界最高处,争创工作第一流”的优良传统,并代代发扬。
自1996年起,西藏气象部门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并深入实施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敬业爱岗、唯物史观、民主法制、党风党纪“八大教育”,狠抓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建设、科技扶贫、人才培训、环境美化、综合治理、文明办公、文体活动等“八大工程”。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气象部门坚持以党建“红心”引领文明“匠心”,建立健全“党建+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形成以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党建的生动局面,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全区气象部门已有全国文明单位17个。
西藏气象部门大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如今,自治区气象部门“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五个认同”不断铸牢,涌现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和“全区最美民族团结家庭”等先进典型。截至2024年,全区气象部门54家可创建单位全部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机关),在全区率先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系统。
在艰苦的环境里,无论藏族还是汉族,人和人的心会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那种感情有一股强大的精神支撑。援藏3年,董章杭在离开西藏时深情地说:“今后,无论身处何地,我永远都是一名西藏气象人。”不只是董章杭,很多在西藏工作过的人,无论时间长短,都把自己看成西藏气象人,因为他们在这里得到了灵魂的洗礼,也得到了精神的感召。
优质服务 结出事业发展硕果
自治区成立前后,西藏主要以短期预报为主,逐步开展中期预报。1978年,自治区气象台成立了长期天气预报组,正式开始制作长期天气预报。自1982年起,西藏每年召开两次短期气候预测,分别对汛期和冬春短期气候趋势进行预测。1983年,西藏有了气候分析机构,干旱监测、风能资源分析及区划、农业气候资源调查与区划、太阳能资源分布及区划、西藏气候图集、气候影响评价等有关气候方面的科研和业务不断开展。60年来,西藏气象部门积极探索天气预报的新方法和气象服务的新路子,完成了多项重大气象服务保障。
那曲风车
1997年9月,那曲气象预测:“前冬藏北各县降水量偏多,月平均气温偏低,会有中等以上的雪灾。”那曲地委行署开始积极部署防灾抗灾工作。9月至12月,藏北出现历史罕见特大雪灾,连续性降雪过程达15次以上,连续性降雪日数最多达15天。雪灾出现期间,气象部门滚动发布天气实况和短期、中期、长期预报,提供了一份又一份气象报告,为抗击天灾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0年4月9日,波密县易贡乡发生历史罕见的山体崩塌,形成堰塞湖,威胁着4000多名下游群众的安全。气象局将服务搬到现场,形成了区-地-县-现场的四级气象服务网络,湖体面积、天气实况和预报降水资料及时送达抗灾一线。面对“世界级的滑坡”,气象工作者用坚守和执着,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7年5月,气象部门首次在西藏珠峰地区建成立体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在珠峰大本营进行加密探空观测。在分析了定日和聂拉木2000年至2006年的气象资料后,气象部门得出“珠峰地区5月上旬和中旬气温适宜,降水和风速都相对较小,适宜举行火炬展示活动”的结论。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之前,西藏气象部门在预报服务、气象观测、技术装备与通信保障、后勤保障等方面做好准备,保障了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安全。
2018年10月11日,金沙江流经的波贡村突发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主河道被堵,形成堰塞湖。时任自治区气象局局长向毓意带领专家组连夜赶赴现场,昌都市气象局派出现场应急服务保障组,携带移动观测设备,随应急保障车火速奔赴现场,区、市、县联合开展了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西藏气象部门坚持对标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气象服务向精细化、专业化、智慧化方向不断迈进,在生态文明建设、防灾减灾、重大工程保障、粮食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60年来,西藏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西藏气象人努力的结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传承他们优良传统,团结一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以气象现代化建设新成效服务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向毓意说。
(作者:王元红 张歆平 责任编辑:张林)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环境、水文
期刊
学子天地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