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s://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5/8/386203.shtm
作者:林之光 林冰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9
■林之光 林冰
气象条件对战争有重要影响,有利天气甚至可以决定战役的胜负。中国古代著名的《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提出,“道、天、地、将、法”五者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其中的“天”,主要指气象条件。孙子认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还进一步强调:“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军事家们也常说,“天气不是你的朋友,便是你的敌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气象条件而影响战役胜负的例子很多,本文择取其中若干,供读者追忆缅怀、探寻往事。
珍珠港偷袭
在二战中,美军最大的一次损失,是1941年12月7日被日本偷袭太平洋海军舰队基地——珍珠港。这场战役总共炸沉、炸伤舰船20余艘,炸毁飞机260架,死伤士兵4000余人,一度使太平洋舰队不能作战。从气象学角度讲,这确是一次日本利用气象条件取胜的典型战例。
珍珠港位于日本东南约7000千米,当时的作战飞机必须用舰船载送。舰队的航线按常规应走南线,因为低纬度地区冬季在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下,天气好、风浪小。而日本故意选择北线。北线上由于温带气旋频频东移,天气恶劣、风急浪高,但气旋带来的阴雨多雾天气有利于掩护舰队,从而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舰队11月26日从日本本土出发,于12月7日清晨6时到达珍珠港以北370千米的预定地点,两批飞机共353架从舰队上起飞,偷袭成功。美军雷达兵虽曾发现日本机群,但因误认为是自家军队而丧失了最后的拦截机会。此外,这一天的天气也帮了日本人的忙,即冷锋过境时的锋面云系掩护了日机,天上足够的碎云又有利于日机俯冲轰炸且不利于美军地面高射炮火寻找和瞄准目标。
乘高空西风急流的“气球炸弹”
为报复日军偷袭珍珠港,1942年4月18日美军出动16架轰炸机轰炸日本首都东京。这使日方大为恼火,决定着手进行耗资200万美元的“气球炸弹”的报复计划。
1944年11月3日,9000多个携带炸弹的氢气球分批从日本东海岸起飞,凭借12000米高空的强大西风气流向美国本土疾飞而去。两三天后陆续到达美国,爆炸引起了森林大火和人员伤亡,同时也威胁西海岸核弹基地的安全。
原来,冬季北半球中低纬度上空存在一股强烈西风,气象学中称为西风急流。它像一条大河流经了整个北半球。急流中心高度约为12000米,宽度可达数百千米,厚度数千米。急流中心平均风速80米/秒,最大风速可达150~200米/秒。所以现代喷气民航客机多进入急流中下部飞行,省时又省油。
美军很快摸清情况并制订“落日”计划,即用雷达跟踪,再由飞机把气球击毁在大海上。不过气球的数量实在太多,而且当时飞机不易达到12000米高度。因此“落日”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但是,由于美国人封锁了一切有关气球的消息,日本方面不知其效果如何,后来就停止了这个计划。
台风:另一个敌人
台风中心风力都在十一二级以上,破坏力极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日军就吃到了台风的苦头。那是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犯中国上海,恰遇台风在长江口登陆,因而增援部队未能及时到达。
不过,吃台风苦头最大的,还是美国第三舰队。1944年12月18日,该舰队在菲律宾战役中暂时后撤加油时突然遇到了“眼镜蛇”台风。据记载,当时第三舰队共有大小航空母舰20余艘,其他战舰70余艘。由于事先未发现该台风,许多舰只已排掉压舱海水准备加油。当时台风中最大风速62米/秒,浪高21米。因而除了满载重油的20艘供油舰和大型航空母舰情况稍好外,其余战舰都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斗。18日上午就有3艘驱逐舰沉没,26艘受重创,共损失飞机146架,号称是仅次于珍珠港事件的重大损失。亲身经历过的杜威号驱逐舰舰长卡尔霍恩后来写了一本记述这次遇台风过程的书,其书名就叫《台风:另一个敌人》。
浓云与暴雨
1945年8月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达作战命令:“第509大队在8月3日以后,只要天气允许,即可使用特殊炸弹,即原子弹目视轰炸突袭广岛、小仓、长崎、新澙等目标之一。”因之后几天天气一直不好,于是确定8月6日轰炸广岛。当日广岛天气晴朗,B-29轰炸机在9400米高空就看清了地面目标,落弹误差仅约240米。第二次情况相反,8月9日轰炸机到达预定目标小仓上空时,发现浓云密布,能见度极差,三次试投未果,不得不改投长崎。因投弹匆忙,落弹误差约2000米。
苏军于1945年8月9日开始的远东战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一次重大战役。此战役能迅速成功,除了苏军对兵力和装备运输部署严格保密,蒙蔽了日军的原因外,还与日本方面以为8月正是中国东北的雨季,苏军进入东北“不会早于1945年夏(雨)季”有关。
1945年8月11日,苏军越过了大兴安岭向东北平原推进,迅速到达日本关东军后方。那天开始暴雨数日,河流泛滥,苏军的燃料因道路难行提前消耗殆尽。但苏军有备而来,迅速组织补给。日本关东军仓促应战,加之交通不便,约68万人的主力军迅速被歼。这大大加速了日本投降的进程。
障眼的“黄色油帽”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有许多利用气象条件歼灭日军的故事。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滇军一个师曾受到几倍兵力日寇的围追,空中还不断有飞机轰炸。一日,雷声大作,大雨倾盆,滇军纷纷戴上了当地特有的“晴天遮阳,雨天挡雨”的黄色油帽。这种帽子为竹制,用桐油多次刷漆。但师长张冲却下令扔掉,还曾引起了士兵的不解和埋怨。追赶的日军看到黄色油帽后,纷纷捡起挡雨。结果日本飞机把戴黄色油帽的日军当作滇军大肆投弹轰炸,造成很大伤亡。此战事后被传为佳话。
(本文作者林之光为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冰为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报》 (2025-08-29 第4版 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