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极涛动(AO)是冬季热带外北半球大气环流最主要的模态之一,对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AO的空间结构并非恒定不变,特别是在太平洋区域的中心强度上,存在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然而,驱动AO太平洋中心年代际变化的具体机制仍不完全明晰,因此揭示这一变化背后的物理机制,对于提高基 ...
-
2024年6月,中国南方遭遇了持续强降雨,造成严重社会经济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全球能量和水循环(GEWEX) 组织的“初始化地表温度及积雪对次季节-季节预测的影响(LS4P)”国际项目的研究初步发现,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温度偏高/低时,中国南方夏季很可能遭遇洪涝/干旱。受此启发,研究人员分析了青藏高原春季的地面温度,发现2024 ...
-
夏季风的次季节变化通常表现为活跃事件(降水充沛期)和中断事件(降水匮乏期)的交替出现。这两类事件可能引发相反的气象灾害,如洪涝和干旱,极大影响水资源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具有显著的次季节变化,并能够通过激发大气环流异常影响东亚的天气气候。因此,把握热带西北太平洋季风活跃和中断事件的 ...
-
2023年、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连续创新高,但2023/2024年冬季北半球多地发生极端冷事件。例如,2023年12月中旬席卷中国东部地区的极寒事件、2024年1月初北欧的极寒事件、2024年1月中旬美国大部分地区遭受的极寒事件等。这些极寒事件的发生,给原本就争论不断的全球变暖与欧亚大陆、北美中纬度极端冷事件关系的争论又增添了一 ...
-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高温干旱事件的频率与强度持续攀升,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和全球碳循环构成严峻挑战。中国西南地区作为重要的碳汇区域,其丰富的植被覆盖和生物多样性在极端气候下变得脆弱,复杂地形进一步加剧了植被对干旱的敏感性。
2023年春季,西南地区经历了罕见的极端高温—干旱复合性事件,引发大范围居民 ...
-
继2023年,2024年再次成为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从2024年初非洲南部和中美洲的持续干旱到年末西班牙的灾难性暴雨和北美东海岸接连发生的致命飓风Helene和Milton,这一年又见证了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新纪录(图1)。
图1. 2024年全球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回顾 ...
-
1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研究所、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等全球31个研究单位的54位科学家 ...
-
台风相关的降雨根据落区可分为本体降雨和远距离降雨(Predecessor Rain Event,PRE)两大类。远距离降雨即指发生在台风环流范围之外且与台风之间存在物理联系的降雨,其降雨量有时甚至远大于台风本体降雨。2021年7月,河南发生了一次典型的PRE事件,本次暴雨过程伴随着多尺度系统协同作用。已有研究并未定量分析副高和台风 ...
-
2023年12月中旬,一场强寒潮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标志着一次“天气鞭打事件”(Weather Whiplash Event)的发生(图1)。天气鞭打事件指气温从极端暖(冷)到极端冷(暖)的快速剧烈变化。然而,传统识别指标(如温度方差)难以充分反映这些事件中气温演变的特征。
图1 1979至2023年12月份中国区域的(a)地表气温演变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