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雷久侯教授课题组联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Haystack观象台张顺荣研究员,结合数值模拟与卫星观测,揭示了汤加火山喷发能量跨越大气多圈层传播并影响低轨道卫星高度的大气层的物理过程。相关成果以“Were Gravity Waves or Lamb Waves Responsible for the Large-Scale Thermospheric Response to the Tonga Eruptio ...
-
近日,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平教授团队在Machine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机器学习:科学与技术》)期刊发表题为“Dynamics-based predictions of infinite-dimensional complex systems using Dynamical System Deep Learning method”( ...
-
近日,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平教授团队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发表题为“Inter-seasonal variability in predictability of South China seasonal precipitation”(《中国南方季节性降水可预测性的季节间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 ...
-
近日,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建平教授团队在Atmospheric Research期刊发表了题为“December 2022 North American bomb cyclone: Insights from perturbation energetics”(《2022年12月北美炸弹气旋:来自扰动能量学的见解》)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利 ...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以及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的王春在研究员团队在热带-极地气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揭示了北半球夏季中部型(CAN)与东部型大西洋尼诺(EAN)对西南极海冰的差异性影响及其物理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全球海洋和气候研究中心(GOCRC)以及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的王春在研究员团队,以时空联动视角识别并追踪了全球无冰带海洋热浪(MHW)的时空结构与动态移动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硕士研究生任杰为论文 ...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罗传秀研究团队在孟加拉湾区域古植被与古季风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孢粉分析等方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孟加拉湾地区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和古植被演化,揭示了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印度季风的变化和响应机制,为科学预 ...
-
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蔡树群研究员团队与王春在研究员团队合作,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ccelerated Internal Tides in a Warming Climat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突破了观测数据有限的瓶颈,首次揭示了全球变暖将显著加速内潮的传播速度,并发 ...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全球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GOCRC)以及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的王春在研究员团队近期在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两类大西洋尼诺—中部型(CA)和东部型(EA)对北大西洋飓风活动的不同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研究 ...
-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创新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新生代东亚季风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所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和法国科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中心开展合作,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在南海 ...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在热带西北太平洋中层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
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纬向环流有着复杂的结构,包括表层的大尺度风生环流和温跃层下的南北交替的纬向潜流。受观测手段限制,以往关于纬向潜流以及潜 ...
-
第八届“非线性大气-海洋科学研讨会”拟于2025年8月14-15日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该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和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实验室、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宁波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内蒙古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联合中国气象学会动力气象 ...
-
印度洋偶极子(Indian Ocean Dipole,IOD)是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的主模态。IOD事件正位相表现为赤道东南印度洋存在异常冷海温,而热带西印度洋为异常暖海温。IOD事件不仅能直接影响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的环流和对流活动,还能通过遥相关过程调制全球大范围地区的天气和气候,是东亚和全球短期气候预测的重 ...
-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蒙古地区荒漠化加剧,已成为影响我国北方沙尘暴的重要源区(Chen et al., 2023)。其中,蒙古西部的大湖盆地近年来频繁遭遇持续干旱,湖泊萎缩、土壤盐渍化和沙丘流动等问题显著加重了区域生态退化趋势,荒漠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由于大湖盆地位于戈壁沙漠的上游地区,其在跨境沙尘暴中的作用 ...
-
2024年7月至8月,南极上空罕见地连续发生了两次“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udden Stratospheric Warming,简称 SSW)事件,尽管没有导致极涡崩溃,却打破了多个历史纪录,7月的SSW事件(简称SW07)10 hPa极区平均气温骤升17℃,打破1992年历史纪录,为自1979年卫星观测以来冬季最早的SSW事件。随后8月的SSW事件(简称S ...
-
极端气候事件对社会经济、生产生活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显著影响。气候监测与研究中通常采用基于30年气候基准期(如1981-2010年)的百分位指数来评估极端事件的强度。世界气象组织(WMO)建议每十年更新一次30年标准气候基准期(例如1981–2010年、1991–2020年),以提升近期气候监测的准确性。自2024年起,《中国气 ...
-
随着气候变暖,干热事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虽然干热事件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但是以往的研究很少有直接结合健康数据来定义复合极端干热事件,缺乏针对具有死亡风险的干热事件变化特征及其机制的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赵亮高工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沈新勇教授及清华大学卫健学院黄存 ...
-
复合事件指导致社会或环境风险的多种驱动因子或致灾因子的组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复合极端事件(如复合高温、复合干旱等)呈现增多和增强的趋势。复合极端事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通常远大于单一极端事件独立发生时的线性叠加,因此,复合极端事件已成为近年来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热点之一。
...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 Oscillation,ENSO)是年际气候变化的最强信号,也是东亚夏季风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El Niño事件往往在冬季发展到盛期后逐渐衰减,但前期冬春季东北信风中的海气相互作用可以触发夏季耦合模态,即随着季节的迁移气候异常的“舞台”从中东太平洋转移到了印度洋、大西洋和西北太 ...
-
晴空万里,一道闪电却像“隐形刺客”般突然劈向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晴天霹雳(bolt-from-the-blue)”。普通闪电多在乌云滚滚的雷雨云下方击中地面,而晴天霹雳却在头顶没有云和降水的区域毫无征兆地直击地面,它的不可预测性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那么晴天霹雳这个“远程狙击手”是如何形成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