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碳达峰“战略需要及时准确地核算国内化石燃料二氧化碳(Fossil fuel CO2)排放。当前主流方法基于“自下而上”的排放清单法,排放数据编撰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和测算不确定性。基于卫星XCO2柱浓度观测产品和“自上而下”地反演方法,可以为地面CO2碳排放/碳通量核算提供独立验证。然而,在传统的卫星XCO2观 ...
-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等,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环境暴露因素在心血管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中,居住地绿化作为一种可调控的自然环境暴露指标,因其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人群中,特别是在大规模、具有全国代 ...
-
全球城市化率已达57%,到2050年,城市人口预计将再增加约25亿。作为城市气候与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器,植被在缓解高温、净化空气、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植被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化会导致原本的植被覆盖区域转变为建筑物、 ...
-
-
残留层作为夜间稳定边界层与自由大气间的物质能量交换通道,其物理化学过程对边界层内气溶胶与活性气体的垂直再分配产生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残留层在对流层中特殊的位置以及快速演变的性质,对其物理化学过程的原位探测和对近地面空气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估一直是大气科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近 ...
-
青藏高原湖泊是亚洲水塔的重要水资源组成之一,不仅影响到青藏高原以及周边地区的水循环,也在支撑生物多样性并提供关键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极具价值。湖泊变化不仅对气候和流域水文变化十分敏感,也影响着湖泊生物地球化学条件,对水安全、农业和基础设施等构成重大风险。
为全面研究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 ...
-
2025年3月2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气与土壤、地下水污染综合治理”重点专项项目“全国空气质量协同调控原理与关键技术体系示范”和“大气碳氮硫跨介质交换机理及地球系统环境影响”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召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副处长陈小鸥,中国科学院 ...
-
有机碳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即使随着颗粒物或雨水等干湿沉降过程离开大气,沉降到地表的有机碳也会作为新输入的“外部碳源”对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大气沉降通量是揭示有机碳气-土-水跨介质迁移过程的关键参数。
在全球尺度上,有机碳大气沉降通量 ...
-
气溶胶颗粒物与大气污染、人类健康及环境气候效应密切相关。体积微小的气溶胶颗粒却富集了高浓度的有机和无机组分,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病毒微生物等多种有害物质。酸度(pH)是气溶胶最基本的化学性质之一,是控制气溶胶微环境内一系列重要理化反应的关键指标,是调节气溶胶相分离、气粒分配和毒理效应的 ...
-
明确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过程对于理解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超大城市空气污染生消至关重要。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作为对SOA分类的常用手段,可将SOA进一步归类低氧化的有机气溶胶(LO-OOA)和高氧化的有机气溶胶(MO-OOA)等。尽管如此,我们对SOA的认知仍然不足,原因之一是PMF对气溶胶质谱仪的数据解析存在局限,导致存 ...
-
氨在大气中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形成硫酸铵、硝酸铵和有机氮等二次气溶胶,不仅直接造成空气污染,还间接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身体健康。国务院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旨在探索通过氨减排提升空气质量的路径。为评估区域大气氨 ...
-
近年来,大气中新粒子生成和增长在云凝结核(CCN)形成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由于颗粒物来源复杂以及粒子增长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准确评估新粒子对云凝结核的贡献一直面临挑战。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与赫尔辛基大学杜蔚博士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基于北京325米气象塔,开展了不同 ...
-
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监测和评估脱碳进程。目前,CO2浓度监测和大气反演是获得区域碳源汇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往的观测站点稀疏,反演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实时动态的碳监测系统(CMS)已成为重要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