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碳作为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成分,对空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即使随着颗粒物或雨水等干湿沉降过程离开大气,沉降到地表的有机碳也会作为新输入的“外部碳源”对土壤和水体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大气沉降通量是揭示有机碳气-土-水跨介质迁移过程的关键参数。
在全球尺度上,有机碳大气沉降通量 ...
-
气溶胶颗粒物与大气污染、人类健康及环境气候效应密切相关。体积微小的气溶胶颗粒却富集了高浓度的有机和无机组分,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和病毒微生物等多种有害物质。酸度(pH)是气溶胶最基本的化学性质之一,是控制气溶胶微环境内一系列重要理化反应的关键指标,是调节气溶胶相分离、气粒分配和毒理效应的 ...
-
明确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过程对于理解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和超大城市空气污染生消至关重要。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作为对SOA分类的常用手段,可将SOA进一步归类低氧化的有机气溶胶(LO-OOA)和高氧化的有机气溶胶(MO-OOA)等。尽管如此,我们对SOA的认知仍然不足,原因之一是PMF对气溶胶质谱仪的数据解析存在局限,导致存 ...
-
氨在大气中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形成硫酸铵、硝酸铵和有机氮等二次气溶胶,不仅直接造成空气污染,还间接影响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和身体健康。国务院最新发布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旨在探索通过氨减排提升空气质量的路径。为评估区域大气氨 ...
-
近年来,大气中新粒子生成和增长在云凝结核(CCN)形成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在城市环境中,由于颗粒物来源复杂以及粒子增长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准确评估新粒子对云凝结核的贡献一直面临挑战。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孙业乐研究员与赫尔辛基大学杜蔚博士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基于北京325米气象塔,开展了不同 ...
-
我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在城市和区域范围内监测和评估脱碳进程。目前,CO2浓度监测和大气反演是获得区域碳源汇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往的观测站点稀疏,反演结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建立高精度、高分辨率、实时动态的碳监测系统(CMS)已成为重要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