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8/548523.shtm
作者:朱汉斌,李思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8
1956年,一场台风突然把邻居的房子刮倒,两个孩子被压死!面对街坊撕心裂肺的哭泣,面对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一个叫符淙斌的少年开始思考一些长远问题:“如何避免这样的人间悲剧,能否提前预知极端天气?”
“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我立下研究气象的志向,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符淙斌说。不久前,南京,《中国科学报》就全球“气温快速转变研究”等问题专访了符淙斌。
符淙斌院士。受访者供图
研究要从实际出发,而非一味在文献堆里扒
《中国科学报》:您和团队近10年来,围绕日间或多日间冷暖气温快速转变现象完成了一系列研究工作。请问这些工作最早何时开始的?关于这一现象的研究,有何重要意义?
符淙斌:和很多科学家一样,我们的很多研究都是从生活实际中来、从社会需求出发。比如,我们关于“气温快速转变”现象的研究,始于十多年前的一次亲友聚会。
当时,一些亲戚朋友在讨论天气变化时,随口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不是研究气象的吗?现在的天气,怎么一会冷一会热,像过山车似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和全球变暖有关啊?”这突如其来的提问,一下子把我给问住了。
我坦陈:“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还真回答不上来。但我可以回去查一查。”(编者注:彼时符淙斌已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问者无心,答者有意。”我开始把更多时间精力放在“气温快速转变”现象的研究上。
当时我脑子里就产生一系列问题:第一,民众的这种感觉是不是有实际观测数据的支持?第二,这种现象确实与全球变暖有关吗?第三,它是否表明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大气变得更加不稳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和合作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首先从中国开始,2017年,我们在一篇论文中揭示了中国区域“气温快速转变”事件的历史演变特征,分析了中国区域“气温快速转变”事件与大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关系。
2019年12月,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爆发,我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联合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吴召华和南京大学医学院进一步开展了全球研究。我们共同揭示了未来北半球中纬度“气温快速转变”事件将快速增强,阐明了全球变化增强“气温快速转变”事件的影响机制,量化了“气温快速转变”事件对流感发病率的重要影响,预估出未来“气温快速转变”事件的增强将使流感发病率增强20%-50%。
这篇论文引起了全球反响,论文被美国气象学会前会长马歇尔·谢泼德(Marshall Shepherd)撰文推荐,被世界气象组织报告多次引用,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的医学院广泛引用,被《科技日报》《华盛顿邮报》《福布斯》等国内外数十种媒体广泛报道。
因为有的学者对我们提出的“气温快速转变”指数和常用的标准差指数的差异表示质疑,2024年我们又专门撰写论文阐明两者物理意义的不同以及“气温快速转变”指数的优点。
这些看起来比较难懂的研究实际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这两天气温从30多摄氏度,突然变成了十几摄氏度,如果不能提前预测并做好防范,很多人容易感冒,也可能诱发一些呼吸道疾病。特别是一些患有心脏病、心血管病的人,突然遭遇忽冷忽热的天气,更容易出状况。
一些极端天气变化对农业生产会造成危害。也有做经济研究的人士曾发文论述快速天气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说气温的快速变化具有与多方面的影响。这项研究目前取得显著进展,希望有更多的学者一起来研究。
《中国科学报》:我们了解到,您是上海松江人。1956年一场破坏性很强的台风,把邻居的房子刮倒,两个孩子被压死了。这件事与您选择做气象学研究有关系吗?
符淙斌:确有一定关系。我是松江人,我们这个地方几乎每年都有台风。1956年,一场从浙江象山登陆的大台风席卷而来。松江遭灾比较严重。在我们家对面有一栋房子被台风吹倒了,压死了两个小孩,这件我亲眼见到的事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在我心里埋下了“不让这类人间悲剧再发生”的愿景。
但我那时对气象学还没有概念。后来选择学气象,也有一些偶然因素。对气象学的真正兴趣还是被南京大学录取之后,慢慢培养起来的。这也和台风也有关。
因为台风发生在海上,我就开始思考,为什么台风只能在海上产生,在陆地就不能产生呢?海面那么大,为什么有时候刮台风,有时候不刮,它遵循的是什么规律?正是带着对这些问题的疑惑,我继续了研究生学习。我的毕业论文做的就是关于“台风形成过程中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
那个年代做研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研究数据需要自己一点点去采集。为了采集海上台风的资料,我们从原始的气象电码本上寻找到一些商船的气候资料编码和海面温度等信息数据,然后一点点把这些资料填到天气图的海上空白处。
运用这样的笨办法,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只有当冷性的热带扰动移动到暖洋面上,形成强烈的海-气温差时,并且当大气的大尺度环境有利于维持这种环境时,才有可能像一台“虹吸机”远远不断的把存储在海洋中的热量向大气输送。这样的条件下,热带扰动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台风。
本文作者与符淙斌院士(中)合影(左一:李思辉,右一:朱汉斌)。刘奇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