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7|回复: 8

气象术语“出列”①—读懂天气背后的专业表达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发表于 2025-8-27 15:31: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0496197391089665

东亚大槽和季风槽有什么不一样?低涡和冷涡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在日常气象解读中,预报员口中的“行话”常常困扰着公众和决策者,专业表达与公众理解之间的“语境鸿沟”有时还会阻碍关键信息的有效传达,进而影响其实际应用价值。

这些气象术语代表什么含义?它们描述的天气系统,会对天气及其演变产生何种影响?本期科普看台,将“拎”出气象服务中常见的七个专业词语,通过定义阐释与示意图解,让晦涩术语变得可感、可知、可用,让天气信息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和决策。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33:50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高空槽:气流的“弯谷”

在天气图中,“高空槽”是一个非常常见但容易让非气象专业人士感到困惑的术语。其实它的本意非常直白:在高空(一般指对流层中上层,如500百帕或以上)大尺度气流中出现的向低纬度延伸的“凹陷”或“弯谷”。我们可以将高空等压面上的等高度线想象成一条条河道,当这些“河道”在某处向南弯曲、像谷地一样凹陷时,就形成了高空槽。因此,高空槽本质上是一种大尺度气旋性环流结构,是高空冷空气南下的表现。

示意图中,等高度线自西向东,在某一区域呈现明显向南弯曲,槽轴大致位于弯曲的中心位置。槽后(西侧)通常有北方冷空气南下,风向多为偏西或偏北;槽前(东侧)区域则有来自南方的暖湿空气输送,风向多为偏西南或偏南,暖湿空气在槽前气流的作用下被抬升,因此槽前往往是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位置。

为什么槽前容易形成降水?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暖湿空气输送充沛,二是空气被抬升条件良好。高空槽前往往是上升运动的区域,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暖湿空气沿着槽前的偏南气流被抬升,一旦抬升至凝结高度,就会凝结成云并产生降水。而槽后则对应下沉运动,天气往往转为晴朗。

那东亚大槽和季风槽有何不同?东亚大槽是指冬半年在东亚地区常见的、范围广泛的高空槽,是东亚地区冬季冷空气活动的重要标志。季风槽多出现在夏半年,是季风环流系统的一部分,槽位偏南、偏东,常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气流共同影响我国。虽然两者在性质上都是槽,但它们的背景环境和出现季节不同,东亚大槽以冷空气活动为主,季风槽更强调暖湿季风系统内部的扰动。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35:53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涡:大气中的“漩涡”

在大气环流系统中,“涡”是一类常见的旋转气流系统,如同大气中的“漩涡”,对区域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从定义来看,“涡”通常指大气中具有旋转特征的低压系统,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闭合的低压中心,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其空间尺度差异较大。小到几十公里的中小尺度涡旋,大到数千公里的行星尺度涡旋,都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活中常听到低涡、低压、冷涡等说法,不少人会混淆这些概念,其实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涡”的分类。从气压性质来看,“低压”是最基础的称呼,指气压低于周边环境的天气系统,所有“涡”本质上都属于低压系统;“低涡”则更侧重描述系统的垂直结构,特指在对流层中下部(约距地面1.5千米—3千米)出现的、具有一定垂直伸展高度的涡旋系统,多存在于中高纬度地区,我国东北、西南等地夏季常见的低涡就是典型代表;“冷涡”则是从温度特性划分,指中心温度低于周边环境的涡旋,由于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空气之上且密度大,冷涡往往具有较强的垂直运动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易引发强对流天气。

之所以有多种称呼,是因为气象学中对天气系统的命名会结合气压、温度、高度、地理位置等多个维度的特征,不同称呼对应系统的不同属性,方便气象工作者精准描述和分析。

“涡”对天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方面。以冷涡为例,其中心的冷空气会促使周边暖湿气流抬升,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常伴随短时强降雨、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且影响时间较长,可达3—5天;低涡则常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湿气流配合,形成持续性降水,我国南方地区的梅雨季节,部分降水就与低涡活动密切相关;而规模较大的低压系统,如台风、温带气旋,往往会带来大范围的降雨和大风天气,对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37:12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副热带高压:夏季高温与主雨带的“操盘手”

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南北半球副热带地区常见的带状高压区,在流场上表现为东西带状分布的反气旋环流,同时具有暖性结构。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中短期天气预报中,气象工作者常以500百帕(约距地面5千米处)气压图上的588位势米线作为分析副高的特征线,而副高脊线(东西风分界线)、西伸脊点(588位势米线最西端经度)的位置,以及副高的形状(带状或块状),都与降水区域、强度密切相关,是预报关注的核心重点。

提到副高控制,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高温,这背后有着明确的气象原理。副高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过程中会不断增温,同时还会抑制云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天空晴朗少云。地面热量不断积累,却难以通过云层逸散出去或通过降水释放,从而导致气温大幅升高,尤其在夏季,副高控制区域常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会突破40℃。

与副高内部的晴朗高温不同,副高边缘往往伴随降水。这是因为副高边缘是不同气流交汇的区域,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副高外围的冷空气在此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冷却凝结后形成降水。我国夏季的主雨带常随着副高的北推或南撤而移动。当副高北跳时,雨带随之北移;当副高南退时,雨带则向南回落,因此,副高边缘的降水往往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至于副高内部,通常情况下降水少,但并非绝对“无雨”。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副高内部出现局部的强对流运动,或有台风等系统靠近带来水汽输送时,也可能出现短时的雷阵雨天气,但这种降水往往强度不均、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与副高边缘的系统性降水有明显区别。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38:19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切变线:风的分界线

切变线是一个从风场角度定义的天气概念,指在某一层大气中,将具有不同风向或风速的空气分隔开的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的两侧,风场通常会出现明显的气旋性切变。比如,一侧为偏南风,另一侧为偏东风或偏北风,两股风在垂直于切变线的方向上交汇,形成水平辐合,使空气被迫抬升,从而有利于形成云和降水。

示意图中,假设在850百帕高度上,风向在切变线处发生明显折转,一侧为偏南风(暖空气),另一侧为偏东或偏北风(较冷空气)。切变线位于风向折转的区域,是空气辐合抬升的中心位置,也是最容易发生降雨的地方。

如果切变线处是暖空气占主导,即暖空气推动冷空气后退(例如南风压着东风往北移动),这种情况类似于暖锋,被称作“暖式切变线”,多出现在低压系统前部,并自南向北移动。相反,如果切变线处由冷空气推动暖空气(如北风压着西南风向东南推进),则类似于冷锋,被称作“冷式切变线”,一般位于低压后部,向东南方向移动。

切变线和高空槽在天气图上看都是一根线,它们之间存在哪些差异?事实上,二者位于不同高度,并且代表不同的动力结构。

切变线主要指低层风场中的切变与辐合过程,是近地面气流的抬升触发机制;而高空槽则位于中高层,代表“高空的动力条件”。当高空槽经过某地时,槽前往往存在强烈的上升运动,如果此时低层又有切变线提供辐合抬升,就会形成“高空有动力、低层有触发”的垂直配合,使得大气在上下层协同作用下更容易产生强降水。因此,在天气分析中,当“槽+切变”组合出现时,就应特别警惕可能引发的降水或强对流天气。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39:16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垂直风切变:风速梯度仪

垂直风切变指的是大气中不同高度之间风速或风向的变化,简单来说,就是“高空风与低空风不一样”的现象。它如同大气中的“风速梯度仪”,用数值差异反映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差异,是判断大气稳定性和预测天气系统演变的重要指标。

垂直风切变与多种灾害性天气密切相关,其中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最为显著。以雷暴为例,较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下,雷暴通常维持时间短、强度弱;而当垂直风切变较强时,能为雷暴提供持续的能量和旋转条件,易发展成超级单体雷暴,伴随强冰雹、短时强降雨甚至龙卷风等极端天气。此外,垂直风切变还会影响台风的强度——适宜的垂直风切变有助于台风维持能量,而过强的垂直风切变则会破坏台风结构,削弱其强度,因此,也是台风预报中需重点关注的因素。

不少人会将垂直风切变与切变线混淆,实则二者差异明显。从本质来看,垂直风切变描述的是“垂直方向上的风变化”,关注的是不同高度风速、风向的梯度,属于三维空间中的风特征;而切变线是“水平方向上的风不连续线”,指的是在同一高度上,风向或风速发生急剧变化的狭长区域,常出现在低空,是产生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简单来说,垂直风切变是“上下差异”,切变线是“水平分界”,二者虽都与风的变化相关,但描述的空间维度和天气意义截然不同。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40:11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急流:空中“高速通道”

在大气运动的复杂系统中,存在着一类被称为“急流”的特殊气流,它们如同大气中的“高速通道”,对全球天气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急流是指大气中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其核心区域的延伸方向被称为急流轴。这一气流带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集中性和方向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着显著的风速差异,中心区域风速远高于周边区域,是大气环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根据急流所处的大气高度和风速特征,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其中高空急流与低空急流最为常见。急流处在对流层上部(约距地面6千米以上)、中心最大风速超过30米/秒(相当于11级风)时,被称为高空急流。它如同大气高层的“传送带”,主要影响大范围的天气系统移动,比如引导冷暖气团的南北交换,调控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区域和强度,对我国夏季主雨带的位置和冬季寒潮的路径也有着重要引导作用。

而在对流层下部(约距地面4千米以下),同样存在强而窄的气流带,即低空急流。气象上通常以特定气压层的风速作为划分标准,比如,850百帕(约距地面1.5千米)风速大于12米/秒(相当于6级风),或700百帕(约距地面3千米)风速大于16米/秒(相当于7级风)的风区,都属于低空急流的范畴。低空急流虽高度较低,但作用显著,它能将海洋等水汽充沛区域的水汽输送到陆地,为降水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同时还能增强大气的垂直运动,促进对流发展,是暴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形成的重要“推手”,对我国南方地区的汛期降水影响尤为突出。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41:10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列车效应”:对流云团的“接力”

在极端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中,“列车效应”是一个常被提及的关键因素。这个词虽非专业气象术语,但它精准描述了一种典型的强降水形成过程:在雷达回波图上,有组织的对流回波如同火车车厢般整齐排列,不断经过同一区域且看似移动缓慢近乎静止,这种现象便是“列车效应”,也是导致极端强降水、诱发洪涝灾害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之一。

从通俗角度理解,“列车效应”就像一连串对流云团“排队”影响同一地方——如同列车的不同车厢先后驶过同一段铁轨,大量对流云团依次过境,使得强降水在同一区域长时间不“下线”。气象观测发现,这类现象多发生在低空暖湿气流或低空急流附近:深厚的强回波单体会沿着辐合线间隔排列,且低空切变线、地面辐合线与雨带走向保持一致。目前研究认为,规则排列的中小尺度次级垂直环流,是“列车效应”形成与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它能持续“输送”对流云团,为强降水提供稳定动力条件。

“列车效应”带来的强降水与稳定性降水有着明显区别。稳定性降水雨势平缓、短时强度低;而“列车效应”下的降水由多个对流云团连续贡献,每个云团过境时都会带来短时强降雨,虽单个云团降水持续时间短,但云团“接力”后,总降水时长大幅增加,极易在短时间内形成暴雨甚至大暴雨。例如,某区域若受单个对流云团影响30分钟,降水量约25毫米,达到大雨标准;若1小时内两个云团依次过境,则小时降水量达50毫米,达到暴雨标准;但当10个这样的云团依次过境,5个小时内总降水量可达250毫米,达特大暴雨标准,极易引发城市内涝、山洪等灾害。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7 15:41:46 | 查看全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