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回复: 6

科普看台 | 大尺度天气系统——掌握风云的“天气巨手”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发表于 2025-8-29 09:45: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1213533718839296

        编者按:大尺度天气系统,作为大气中的“巨无霸”,其水平尺度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生命周期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它看似遥远,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从席卷全国的高温热浪,到连绵数日的大范围降雨,再到影响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的台风,这些天气现象都离不开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指挥调度”。

        那么,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一双“无形巨手”?它又是如何统筹全局、调控风云变幻的呢?本期科普看台,带大家走进奇妙的大气世界,一同揭开大尺度天气系统的神秘面纱。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09:47:41 | 查看全部
本帖最后由 风语者 于 2025-8-29 09:52 编辑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1213533718839297

环流指挥下的大气“交响乐”

本报记者 黄琬婷

三伏天里黏腻的热浪、汛期里倾盆的暴雨、深秋时突袭的寒潮,这些落在现实里的天气片段,背后是地球大气一场精密至极的协作——从分子运动的微澜到行星波横跨半球的壮阔,大气运动本就是一首多声部交响曲,其中,大气环流是这场交响的指挥家,而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则是各司其职的乐手,共同奏响地球上的天气乐章。

天气交响乐的首席指挥:大气环流

若把地球大气运动比作一场永不落幕的交响音乐会,大气环流便是那位定音定调的指挥家。它的指挥逻辑由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音高差”驱动——赤道的暖热与极地的干冷共同推着气流在全球运动。从热带地区的低空东风带“稳定长音”,到中纬度西风带的“蜿蜒旋律”,再到极地东风的“沉缓低音”,这些常年稳定的气流通道,是指挥家手中的基础声部,它们负责把低纬度的暖湿“乐符”送向高纬度,把高纬度的干冷“乐句”送至低纬度,让全球的热量与水汽在“声部平衡”中完成交换和循环。

在这场演奏中,总有几位“首席乐手”会格外受关注。这其中,夏季常影响我国南方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暖调首席”,它带着下沉气流在控制区域演奏出持续晴热的“高温主音”,让烈日成为这段旋律的底色。中纬度的西风带则像条不停流动的“旋律传送带”,把一个个移动的天气系统,“递”到不同区域——我国春秋季的降水与大风,多是由它引导乐手们奏出的乐句。

声部分工:从行星尺度到中小尺度

指挥家的指令,要靠不同声部的乐手来落地。按“演奏范围”(空间尺度)划分,这些乐手可分为三类,恰如交响乐团里的低音部、中音部与高音部,各有节奏,各有专长。

行星尺度(大尺度)系统是铺就底色的“低音声部”,空间尺度能跨数千公里,西风带波动、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都属此列。它们的“演奏节奏”缓慢,生命周期可从几天延至数周:夏季副热带高压西伸或东退,会影响我国南方高温区的“暖音范围”;西风带的大槽大脊波动,直接确定了冷空气南下的路径。

天气尺度(大尺度)系统则是推进旋律的“中音声部”,其空间尺度在几百到上千公里,温带气旋、台风、江淮准静止锋皆属此类。它们“演奏速度”适中,生命周期多为1至3天,能直接把区域性的降雨、大风、降温“奏成完整乐段”:夏秋季影响沿海的台风,从生成到登陆,“吹奏轨迹”偏一寸、“音色强弱”变一分,沿海地区的暴雨与强风就可能换个模样,这类系统是气象预报员日常密切关注的重点。

中小尺度系统是乐团的“高音声部”,空间尺度仅几公里到几十公里,雷暴、飑线等都属这类“快节奏乐手”。它们“反应极快”,生命周期可能仅几小时,甚至只有几十分钟,却能演奏出“尖锐有力的高音”:夏季午后突然冒出来的雷暴,可能在短时间里生出短时强降水和雷电;强对流里的飑线,可能造成局部的“音色突变”。

声部协同: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teamwork”法则

这些不同声部的乐手,从不是各吹各的调,而是循着“低音铺底、中音搭架、高音点睛”的合奏法则,层层嵌套、相互托举。

低音声部行星尺度系统先为合奏搭好舞台。比如西风带“吹起深槽”(低压槽),像低音弦沉缓下拉,引导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调整位置,像定好暖湿气流的“输送音管”,当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某区域发生“音准交汇”时,中音声部就会把降雨奏成连贯乐段。

中音声部天气尺度系统又为高音声部“递上能量谱”。就说夏季的强对流天气:当锋面移动到某区域,锋面附近的不稳定能量会像“气息”般慢慢积蓄,给高音声部的雷暴充好气,一旦能量积攒足够,再加上地形等“局部调音器”的触发,雷暴便趁势起奏,把短时强降水、冰雹、大风“吹成响亮高音”。高音乐手也会改变指挥家的意图,如巨大的雷暴群、飑线发生后,其释放的巨大能量(潜热),会反馈并影响天气尺度甚至行星尺度环流的调整。

这种声部配合还藏在“时间节奏”里:低音声部定下的长期基调,给中音声部的短期演奏定了框架;中音声部的旋律走向,又给高音声部的瞬时爆发指明了方向。比如预报某地区未来3天有雨,首先要看低音声部有没有给暖湿气流和冷空气搭好交汇的音台,再看中音声部的气旋或锋面是否会在该区域停奏留韵,最后还得盯紧高音声部会不会“加段华彩”,把降雨奏成短时强降水的“急板”。

从卫星追踪低音声部的演奏轨迹,到雷达辨析高音声部的起落瞬间,气象观测技术像越来越精密的调音器,让我们对这支乐团的了解越来越深,预报的音准,也随之提升。于是,三伏的闷热、汛期的降雨、深秋的降温都被稳稳预判,守护每一家的晴雨日常,让生活的韵律,始终与天气的乐章合拍。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09:50:58 | 查看全部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1213533718839298

气旋与反气旋:
阴晴“操盘手”

在大气环流的宏大舞台上,气旋与反气旋堪称一对“阴晴操盘手”。它们以低压和高压为中心驱动气流运动,在数百至上千公里的尺度上调度风云,每一次“出手”,都影响着大片区域的阴晴冷暖。

从气压分布的本质看,气旋是低压中心系统——四周气压高、中心气压低,就像大气里的“洼地”。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会从四周向中心汇聚,而地转偏向力会让气流“拐弯”: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旋转。气流汇聚到中心后无法堆积,便会向上爬升形成上升气流。这正是气旋影响天气的关键:上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致雨的条件随之具备。

气旋直径从几百到上千公里,生命周期一般为3至5天。我国常见的温带气旋多活跃在东北、华北等地,春秋季尤为频繁,常带来大风、降水。而夏秋季的台风,更是气旋家族中的“重量级选手”,中心气压极低,旋转风速可达每小时数百公里,能掀起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与气旋相对,反气旋则是高压中心系统,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犹如大气“高地”。气流从中心向四周扩散,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呈顺时针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旋转,高层气流下沉补充底层扩散的气流,形成下沉气流。下沉过程中空气升温,水汽难以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区多晴好天气。

反气旋的水平尺度通常更大,直径可达数千公里。夏季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是一个大型暖性反气旋,在其控制下易出现持续性高温和伏旱天气。但副高内部并非绝对无雨,在局部强对流发展、地形扰动或外部水汽输送等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短时雷阵雨天气,但这种降水往往强度变化大、局地性强、持续时间短,预报难度较大。

冬季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则是冷性反气旋,冷空气从高压中心向外扩散,随着其不断向南扩散,往往带来大风和剧烈降温,是寒潮的“幕后推手”。

气旋与反气旋正如大气中的阴阳两极,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高压边缘的气流常汇入低压中心,维系着大气环流的平衡与变化。(黄琬婷)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09:55:19 | 查看全部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1213533718839300

热带辐合带:
赤道地区的“降水调度员”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热带辐合带,是赤道地区的“降水调度员”,也有人叫我“赤道辐合带”。

如果你常关注气象,或许在卫星云图上见过我——我就是那条横亘在赤道附近的长长的白色云带,如同一条缠绕地球的腰带。别看我平时低调,实际上我可是掌控热带天气的大导演,主要负责调度风雨、安排降水,甚至还能孵化台风!

我常年驻守在赤道附近,具体位置大约在南北纬10到20度之间。不过,我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钉子户”,有时会向北挪挪,偶尔又往南跑跑,和那些在西风带里忙忙碌碌的槽脊一样,我一年到头都不休假,始终坚守在岗位上。

你知道我是怎么赴任的吗?这就得说说三圈环流和副热带高压这两位幕后推手了。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各有一个高压大户——副热带高压,而赤道地区则是一个“低压小可怜”,风总是从高压往低压跑,于是北半球的风往南吹,南半球的风往北吹,就像两拨赶路的小伙伴,最终在赤道附近碰面,我这个“调度员”就这么顺理成章地“上任”了。不过,这位副高邻居性情多变,一旦位置变化,风向会随之调整:若北半球的风从东北往西南吹,南半球的风从西南往东北吹,两股风对着吹,力气相互抵消,就形成了风力较微弱的“无风带”,也被称为季风辐合带;可要是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两股风则会直接交汇形成辐合上升气流,我就摇身一变成为信风辐合带。两种形态皆是我身,是不是很神奇?

别看我形态不一,但核心功能一致,即推动气流上升、促进水汽凝结,都能带来降水。我也常常带来一些“麻烦”,首先,别被“无风带”这个名字迷惑了,季风辐合带是大气最主要的热源之一,该区域被加热后,激发了大量热带天气系统的生成,会成为台风“孵化器”,此时被我控制的区域气压低、湿度大、雷暴频繁,是海上航行需要避开的危险地带;而当我以信风辐合带的身份出现时,情况又会不同,我能推动气流作抬升运动,把大量水汽带到高空,形成厚厚的云,随着暖湿气流不断攀爬,从而带来丰沛的降水。

这就是我——一个默默调节热带气候,却对全球天气格局影响深远的天气系统。最后,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要是没有我,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说不定会慢慢变成沙漠。正是我带来的持续降水,让雨林常绿、河流奔涌,赤道地区才有如此繁茂的生命活力。(唐淼)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09:57:09 | 查看全部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1213533718839299

西风带槽脊:
“忧郁王子”与“阳光暖男”

先来说说什么是西风带,其是指在中高纬度地区高空盛行的西风气流,通常在对流层中层和上层较为明显。西风带的环流形态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呈现出波浪状的波动,这些波动包括槽(低压)和脊(高压)。

为什么叫“槽”和“脊”呢?因为在等高线图中,低压槽表现为向下弯曲的曲线,形状如同一道深深的沟槽;而高压脊则向上凸起,如同山脊,所以叫高压脊。这些波动形式反映了大气中位势高度场的变化。

在北半球,高空的风通常自西向东流动,因此在天气图中可以看到:走“忧郁风”路线的低压槽往往呈逆时针旋转,而主打“阳光治愈系”风格的高压脊则呈顺时针旋转。一个“忧郁风”,一个“阳光系”,性格迥异却形影不离。

有趣的是,它俩也可以算是“戏精搭档”,这是因为二者总能带来截然不同的天气体验。

“忧郁王子”低压槽通常自带“降温降雨 BGM(背景音乐)”。我们知道,降雨需要两个重要因素:充足的水汽和抬升机制。低压槽可以为上升运动提供动力,将水汽抬升到高空,促使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因此低压槽过境常带来阴雨和降温天气。

而高压脊更像一位“阳光暖男”,它对应下沉气流,情绪相对稳定。当它出现时,通常天气较为稳定或者晴朗,适合晾晒衣物、外出踏青。

这对搭档还有一个特点:从不单独行动,它们总是在西风带的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着阴晴冷暖的“拉锯战”。比如,周一“忧郁王子”登场,带来一场小雨,气温降到15℃;周三“阳光暖男”接档,晴天回归,气温一路升至25℃;到了周末,“忧郁王子”又悄悄归来,天气再次转凉。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天气过山车”,多半就是这对搭档又在“抢戏”了。

别看它们“戏多”,正是这对搭档的交替活动,才让中纬度地区的天气既有多变的节奏,又有适度的平衡:阴雨时滋润万物,晴朗时温暖舒适。(张宏伟)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09:58:26 | 查看全部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1213533718839301

季风曾帮郑和下西洋?

1405年盛夏,200多艘巨船连成壮阔船队,郑和手持航海图,等待着一场关键的“自然信号”。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在没有蒸汽机、全靠风帆驱动的时代,能完成如此壮举,核心在于古人读懂了季风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密码”,让大尺度天气系统成为远航的“天然助力”。副高脊线,是郑和船队隐形的“导航”,气象学上,副高是盘踞在副热带地区的大型高压系统,其边缘的脊线如同一条无形的“气候分界线”,会随季节南北移动。郑和船队途经的区域,恰好是全球最显著的季风区,副高脊线的移动直接牵动着风向与洋流的变化,为航行提供了动力。这种季风与副高脊线的周期性变化,被明朝航海家精准捕捉,转化为可靠的航行规律,并加以有效运用。

除了季风推动船队前行外,还有近岸海流在起航阶段为船舶提供辅助。第六次航行时,郑和选择春季出发,此时长江冲淡水向东南方向延展,同时江苏沿岸的表层流通常在春季时由北转向东,有利于船舶自北向南航行。不过在远洋航行中,季风与大洋洋流才是主力。

明朝祝允明的《前闻记》中清晰记载了郑和船队的“候风”智慧:“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六月)二十一日进太仓。”这种“冬出夏归”的节奏,并非偶然——冬季出发时,东北季风与西向洋流形成“双重动力”,让满载货物的宝船月余就能抵达东南亚;夏季返程时,西南季风又能缩短归途,有效降低海上断粮、触礁的风险。

其实,这种利用季风的智慧,并非明朝独有。早在汉代,《汉书·地理志》就记载,当时的远洋商船需等待半年以上的季风才能起航,足见季风对航行的决定性作用。

如今,气象卫星云图能实时捕捉副高的动态,远洋船舶也早已配备 GPS等先进导航系统,但回望郑和船队的航线图,那些沿着季风轨迹延伸的线条,依然闪耀着古人观天驭海的智慧。中国人用千年实践证明:读懂自然规律,便能让风浪化为前行的力量。(罗澜)

21

主题

17

回帖

12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7
 楼主| 发表于 2025-8-29 09:59:15 | 查看全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