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2295700569980928
日期: 2025/09/01
本报记者 崔国辉刘钊
1993年10月14日,一个载入中国气象史册的日子。我国首台“银河-Ⅱ”巨型计算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新业务系统运行仪式在北京举行。从那一天起,我国气象部门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巨型计算机,气象预报业务迎来自己的“超级大脑”。
回望20世纪80年代,数值预报已成为国际天气预报的主流技术,而我国的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尚未建立。
“我们每天都在‘别人的图’上做预报,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改变!”许多老一辈预报员回忆起来仍感慨万千。
当时,我国虽已自主研发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B模式),但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呈几何级数增长。没有高性能计算机,中期数值预报无异于纸上谈兵。
1988年3月,气象部门作为急需用户,与国防科技大学签订研制“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的合同。
与此同时,中期数值天气预报被列入“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一场双线并进的攻坚行动就此展开。
研制之路充满艰辛。“银河-Ⅱ”要求14层电路板,布设数千条线路、安装数百个器件。当时,“银河-Ⅰ”一块电路板有7层,单面安装百余个器件,已被认为达到极限。
硬件研制的同时,气象部门科研人员也在争分夺秒。在没有巨型计算机的情况下,他们采用“小马拉大车”的方法,在中型计算机上进行研发工作,将本应在巨型计算机上完成的研发任务提前进行。
这种“同步进行法”使巨型计算机问世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能够迅速投入运行,大大缩短了从计算机研制到应用软件投入运行的周期。
1992年11月18日,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银河-Ⅱ”巨型计算机诞生,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作为首个应用试算成功,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成果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之首”。
以“银河-Ⅱ”为起点,我国气象超算事业开启跨越式发展。此后多年间,气象部门引入高性能计算机的脚步从未停止,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不断升级。
2019年,首台应用国产卫星数据、运行国产模式的气象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派·曙光”投入业务运行,这颗崭新的“最强大脑”在网络速度、冷却技术、绿色节能等方面均达到国际前列水平,挑起了气象业务科研的“大梁”。
2023年12月27日,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建成。这套系统构建了北京、内蒙古和林格尔、陕西西安三地五套子系统的新布局,首次引进全国产系统,致力于打造国产“芯”生态。
如今,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稳定支撑全球同化预报系统、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等多个核心业务系统,应用运行效率提升30%至50%。回望这条超算之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台台机器的更新迭代,更是一代代气象工作者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