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窄版
地模论坛
BBS
登录
立即注册
地模论坛
»
地模论坛
›
其他
›
八小时以外
›
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 年度开放课题申 ...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0
|
回复:
0
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 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A)
atmos85
atmos85
当前离线
积分
249
49
主题
22
回帖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中级会员, 积分 2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1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9, 距离下一级还需 251 积分
积分
249
发消息
发表于
4 天前
|
查看全部
|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6G_EOyk3KznrmF0HqIk0Kw
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重实验室 2025年09月02日
为营造“开放、流动、合作”的科研环境,充分吸引全国优秀专家学者围绕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 “全重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开展探索性科学研究,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A),诚邀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相关科研人员申报。
PART.01 资助方向及研究内容
2025年度开放课题(A)重点围绕华北地区典型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机制研究、数值模拟及应对等领域,设置以下 4 个资助方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华北暴雨短临预报预警研究
研究短临预报的时效延伸与精细化表达,探索如何在分钟至小时尺度上实现预报不确定性的量化与智能化决策支持。研究多源与非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卫星、地面站网、GPS水汽、AI反演产品等)的融合预警,以及同化方法,提升中小尺度系统演变、特别是副高在夏季维持以及暖区降水中对流触发、发展演变和暖区降雨中心的动态监测、提升短临预警能力。
2. 多源数据驱动和物理约束嵌入的雷暴大风深度学习模型研究
通过多源稠密气象观测(S/C/X波段天气雷达、地面和塔基自动站、各类风温湿廓线)资料综合分析,以及云模式框架下的分钟级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和公里—次公里尺度数值模拟,开展雷暴大风形成、发展的关键因子提取, 系统性研究强雷暴大风及其母体风暴在不同生命阶段关键因子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等前沿深度学习方法,设计考虑雷暴大风物理过程的多频域损失函数,研发嵌入先验物理特征和关键因子、并考虑数值预报偏差信息的雷暴大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0-12小时雷暴大风分级预报。
3. 华北暴雨触发、演变机制研究
研究华北地区极端暴雨的中尺度触发与维持机制,重点揭示低空急流、冷池、对流系统及复杂地形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完善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等极端降水成因理论。研究太行山、燕山地形对华北极端暴雨的增幅作用机制和定量化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台风远距离水汽输送、副高、西风带系统等大气多尺度相互作用,进一步完善华北极端暴雨的多尺度作用模型和多发频发机制。
4. 华北暴雨数值模拟与提升应对研究
研究数值模式的滚动更新与高频订正机制,增强模式对极端天气过程的实时刻画与快速调整能力。提升分钟级、百米级高分辨率的温度、风场、湿度、气压与降水预报能力,评估其在华北极端暴雨事件中的可预报性与不确定性。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暴雨的长期演变趋势和区域差异,定量评估极端降水在频率、强度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对预报难度和业务系统的挑战。研究灾害链响应与预警信号识别,推动跨部门联动,优化气象、水文、地质与城市风险综合预警体系,提升区域极端事件的整体防御能力。
PART.02 申报条件
1.申报课题需紧密围绕本指南明确的4个资助方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具有创新性,预期目标、实施方案切实可行。
2. 申请人需为全重实验室以外的灾害天气领域业务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同期只能主持1项全重实验室开放课题;在读研究生、全重实验室在站博士后不得作为申请人申报。
PART.03 申报流程
1.指南获取
申请人可通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官网或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公众微信号下载本申报指南及相关申报材料模板。
2. 材料提交
申请人需按照模板要求填写《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
3. 截止时间
申报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25 年9月20 日,邮件发至联系邮箱(申请书盖章件寄至联系地址),逾期提交的申请将不予受理。
4. 评审立项
全重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将组织专家对申报课题进行评审,评审结果经全重实验室主任会议审议通过后通知申请人,填写开放课题任务书。
PART.04 课题实施与管理
1.研究周期
本次开放课题研究周期统一为1年,自课题立项通知发布之日起计算。
2. 经费管理
一般课题3-5万元/项,重点课题5-10万元/项。经费一次性拨付至课题申请人所在单位。
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仅限用于与课题科研活动直接相关的设备费、业务费、劳务费,需严格遵守国家及申请人所在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全重实验室相关经费管理规定。
3. 成果管理
课题研究成果由申请人原单位与全重实验室共同拥有,所有成果(包括论文、专利、报告等)需标注“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evere Weather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SW))”作为第一署名单位。
课题执行期结束后1个月内,申请人需向全重实验室提交结题验收报告、成果产出证明(如论文录用通知、专利申请文件等)及相应技术文档。
4. 验收与滚动支持
全重实验室各研究方向将组织专家组对课题进行结题验收,验收结果为“优秀”的课题,可优先申请全重实验室后续开放课题的滚动支持。
PART.05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8993485/5289
联系邮箱:
laswst@cma.gov.cn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王老师18516885870)
PART.06 附 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环境、水文
期刊
学子天地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