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二
竺可桢为何如此看重这个计划呢?这个计划为何又与抗战相关呢?于国内而言,这意味着将出现一个科学布局、统一管理、统一规制的气象观测网络,高效传递并即时汇总全国各地气象数据,为军事民生诸多用途提供精确参考。于国际而言,这意味着中国将以平等身份进入国际合作网络,填补东亚气象数据极度缺乏的现状,与各国共享科学资料,实现在科学研究、军事行动中的各类合作。
这个计划不是个人之力可以推进的。1921年竺可桢担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之时就曾建议应在位于南京的北极阁上建筑观象台,虽然得到郭秉文校长鼎力支持,但最终未能如愿。[5]
所以,竺可桢在等,等一个关键时机。1927年,为实现学术独立之目标而筹办的中央研究院正在酝酿,筹办气象台亦在计划之列。当年上半年,竺可桢还在天津南开大学教书,东南大学希望他回南京。其妻张侠魂5月给张其昀(地理学家,竺可桢学生)寄了一封书信,其中一句提到“如中央有建设气象台之决,届时再往接洽亦不为迟。”[6]竺可桢在1927年最终选择回到南京,根据这封书信推知,这一决定与建气象台这件事有很大关联。何况,当时不仅仅是要建气象台,而是整个气象事业都有可能被中心化、机构化了。这个机构就是后来由竺可桢亲手筹建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南京北极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 图源:《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二卷)》(待出版)
1928年6月,气象研究所筹办半年后,第一份对外公开的宣言就是《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竺可桢将全国分为十区,计划每区设气象台一座,头等测候所三所,二等测候所十所至三十所。[7]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通盘计划。
《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首页|图源:《地理杂志》第1卷第2期
可是,想推进一个全国性的计划,就要有号令全国的能力。这一计划是以科学文化事业的名义来请款和自居的,而原有的测候机关大都嵌于政府部门之中且因各地情形不同各有统属。这个计划如何由科学家竺可桢为主导来推进呢?
中央研究院第一本年度报告中,竺可桢就在气象研究所部分指明:“本所以名义论,虽纯粹研究机关,以职责论,实兼中央气象台之任务”[8]。这是在中央研究院内部明确气象研究所的职能定位。1929年3月,中央研究院公函财政部,其中一句“嗣后关于全国气象事件,当以本院气象研究所为总枢”[9],这是目前可考的第一次明确在政府部门间公函中表述气象研究所统领全国气象事业。从行动看,竺可桢可算是有气象“总枢”意识的国内第一人。此前,测候机关往往是附属于各类各级有特定需要的部门,因此这些机关之间是断裂的。竺可桢以此全国气象测候网络的推进,在混乱的政治局面中,有意识地去争取一项科学事业的全国一盘棋,这才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应然之举。
1931年7月竺可桢获准调查全国气象观测机关,图为当年10月昆明私立一得测候所回复的调查表| 图源:《竺可桢年谱长编(第二卷)》待出版
从此时起,竺可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行动。气象研究所开始设立练习班培训气象测候人员,为包括建设、军政、航空、交通、水利、渔业等各类各级部门输送专门人才。练习班中涌现了一批优秀人才在竺可桢的指挥下去往全国各地建站设所。竺可桢先后推进气象观测规程会议、全国气象机关联席会议,逐步完成了全国气象机关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竺可桢尤其注重与航空部门、无线电部门的合作,到全面抗战之时,实际上已经掌握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无线电台网络。等等。
竺可桢与气象研究所第三届练习班同学毕业合影| 图源:《风雨百年——陈学溶口述自传》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