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刘倩于桐 通讯员 罗皓文 报道日前,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气象探空系统全面升级为北斗探空系统,正式迈入“北斗时代”,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北斗探空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气象探空系统。它基于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信息进行解算,较原 L波段雷达二次测风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可稳定获取更准确的地面至3万米的大气垂直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廓线等数据。它突破传统探空观测模式,具备一次放球获取“上升—平漂—下降”三段大气连续观测数据的平漂探空观测能力。地面接收站组网接收探空数据,经由基于“云+端”的地—空物联传输模式实时直传至国家级平台。
“气象探空数据是天气预报业务的重要基础性支撑,对数值天气预报贡献率约为14%。”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王金成表示,同化北斗探空资料后,我国0至24小时累计降水预报准确率提高约1%,12小时至36小时累积降水预报评分平均提高2%,特别对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预报具有显著正贡献。
全球各国在每天同一时间放飞探空气球。在我国,气象工作者分别于北京时间8时和20时施放探空气球。
“北斗探空简化了业务操作流程、降低了运维成本、减少了人为干预。”助力率先升级北斗探空业务系统的广东河源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高级工程师马佩强表示,施放北斗探空气球不再担心低仰角丢失数据等突发情况,且数据订正及质量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数据传输更快。
目前,北斗探空资料已在天气预报、数值预报、气候监测、卫星校验等领域应用。“这一里程碑式跨越不仅为我国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全球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升级与技术普惠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王建凯说。
作为气象国际化合作重要基础设施,北斗探空为我国深度参与全球观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131个北斗探空站占全球总量12%,其中88个为全球资料交换站,提交的共享资料占全球总量约11%,为全球数值天气预报、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未来,北斗探空系统还将为全民早期预警、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跨境灾害联防等需实时气象数据支撑的场景提供重要参考。
《中国气象报》2025年10月21日 第01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