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pamU70mgylqH86LPTkzPYQ
气候Clim
Roles of External Forcing and Internal Variability in Winter Precipitation Changes Over Central Asia
https://doi.org/10.1029/2025EF006064
文章概况
研究概述
该研究探讨了中亚地区冬季降水(WCAP)变化中外强迫(如温室气体和气溶胶)与内部变率(如大西洋多年代际变率,AMV)的相对贡献,并预测了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WCAP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温室气体强迫倾向于增加WCAP,而气溶胶强迫则部分抵消这一趋势。AMV的相位转变(冷-暖或暖-冷)通过罗斯贝波列调控WCAP的多年代际变化。未来高排放情景(SSP5-8.5)下,WCAP的湿化趋势将显著增强,且其信号将在2030-2060年间超越自然变率范围,比中排放情景(SSP2-4.5)提前至少十年。
数据和方法
数据来源
1. 降水数据:
- GPCC(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月降水数据(1891-2020),空间分辨率1°×1°。
- 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高分辨率格点降水数据。
- GHCN(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站点观测数据。
2. 海表温度(SST)数据:HadISST(Hadley Centre Sea Ice and SST)。
3. CMIP6模型数据:
- 10个气候模型(55个集合成员)的历史实验(1890-2014)和未来情景实验(SSP2-4.5和SSP5-8.5,2015-2099)。
- 包括温室气体(GHG)、气溶胶(AER)和自然强迫(NAT)的单独强迫实验。
方法
1. 外强迫与内部变率的分离:
- 使用多模型集合平均(MME)代表外强迫信号,通过线性回归调整其幅度以匹配观测。
- 内部变率分量通过观测减去调整后的外强迫信号获得。
- 采用11年滑动平均和21年滑动趋势(Theil-Sen中值法)分析多年代际变化。
2. 气候指数计算:
- AMV指数:北大西洋(0°–65°N, 80°W–0°)的SST异常,去除趋势后计算。
- IPO和PDO指数:基于太平洋区域SST异常的EOF分析。
研究思路
1. 观测分析:通过GPCC和CMIP6数据,分析WCAP的历史变化趋势(1891-2014)。
2. 贡献分解:分离外强迫(GHG、AER、NAT)和内部变率(AMV、IPO、PDO)对WCAP的贡献。
3. 机制分析:探讨AMV通过罗斯贝波列调控WCAP的动力学过程。
4. 未来预测:基于SSP2-4.5和SSP5-8.5情景,评估WCAP的湿化趋势及ToE。
主要结论
1. 外强迫与内部变率的贡献
- 温室气体(GHG)强迫:主导WCAP的湿化趋势,通过副热带西风急流(SWJ)南移增强水汽输送。
- 气溶胶(AER)强迫:抑制降水,其效应随工业化进程非线性变化。
- 内部变率(AMV):主导WCAP的多年代际波动,标准差远超外强迫趋势。
2. AMV的调控机制
- 冷-暖相位转变(1891-1946):通过罗斯贝波列在中亚激发反气旋异常,抑制降水,将外强迫的湿化趋势(0.19)逆转为干燥趋势。
- 暖-冷相位转变(1947-1997):增强湿化趋势,罗斯贝波列的能量来源于背景西风急流的斜压能量转换(CP)。
3. 未来情景预测
- 高排放情景(SSP5-8.5):WCAP湿化趋势达,是历史时期的4倍;ToE提前至2030-2060年。
- 中排放情景(SSP2-4.5):ToE推迟至2060年后,凸显减排对延缓气候风险的作用。
4. 农业与水资源管理启示
- WCAP内部变率与中亚水稻种植面积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74-0.77),AMV可作为农业预测的指标。
创新点
1. 首次量化AMV对WCAP多年代际变率的调控作用,揭示其通过罗斯贝波列影响中亚降水的动力学机制。
2. 结合多模型集合与观测数据,提出外强迫信号调整方法,提高贡献分解的准确性。
重要图表
1. 图1:WCAP的历史趋势(1891-2014)及外强迫与内部变率的分解。
2. 图4:AMV与WCAP内部变率的关联及其重建效果。
3. 图5:AMV激发的罗斯贝波列及其对中亚环流异常的调控。
4. 图8:机制示意图,总结外强迫与内部变率对WCAP的协同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