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8-26 16:10:22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进一步强化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
《瞭望》: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如何强化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更好保障“国之大者”?
宋善允: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国家气候安全韧性。
第一,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将气候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核心框架。
将防范化解气候风险作为保障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等重要内容,在重大规划、重大战略、重大工程中充分考虑有关风险因素,持续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对未来风险上升区域前瞻谋划应对,在一些重点领域做好应对百年一遇灾害的准备。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国家气候安全制度机制,增强全社会气候安全韧性。
建立气候生态功能区划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精细化气候区划,规范气候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推进气候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普查、区划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健全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候承载力评估制度。将气候可行性论证纳入城乡规划、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区域发展计划的前期审批环节;评估城市、新农村、重大基础设施及农业、水利、能源、生态布局等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修订《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建立和强化气象灾害普查调查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制度。进一步加强气象与其他部门的协同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和能力。
建立健全适应气候变化标准体系,科学提升高风险领域防范标准。建立气候安全风险转移分散机制,推动天气巨灾保险体系建设。
第三,统筹发展和安全,实施提升气候安全韧性三大攻坚行动。
提升城市气候安全韧性行动。将气候安全韧性建设要求和气候适应能力提升目标纳入城市“十五五”发展规划,提高防灾减灾标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性改造。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风险预警以及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加快提高城市防范极端天气标准,完善应急响应机制。
提升新农村建设气候安全韧性行动。根据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灾害防御标准,加强适应性改造;强化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提升农村和基层社区群众的灾害风险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提升重大基础设施气候安全韧性行动。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中采用适应气候变化的设计标准和技术。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气候适应性排查和评估,制定更新改造计划。完善基础设施保险与金融支持机制。
第四,加强气候风险监测预测和早期预警能力建设。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人工智能与气象深度融合应用,提升监测预测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布局科学、技术先进、智慧协同、实时精密的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覆盖全面、功能完善的气候及气候影响监测体系。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精细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技术。制定国家气候安全早期预警标准,建设面向多领域、多行业的气候变化早期预警业务系统。
第五,提供中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加强全球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建设,提供全球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公共产品。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中国气象早期预警方案,提高其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引领带动国际气候治理制度设计,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