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1|回复: 1

可持续发展议程"十年答卷":中国六成指标已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

6

主题

8

回帖

4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4
发表于 2025-9-29 16:26: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ydyl.china.com.cn/2025-09/28/content_118101995.shtml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2025年9月27日,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SDGs十周年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联合国官网正式发布。

2015年,联合国正式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确立了 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2015年至2030年全球发展的蓝图。为响应2030年议程通过十周年的全面评估需求,报告经过来自40家科研机构160余位专家的共同努力,整合遥感监测、地面观测、统计调查及国际组织报告等多维度数据,对2015年至2024年十年间全球7个及中国全部SDGs进行定量分析与系统评估,全面总结了我国自2030年议程通过以来可持续发展十年的进展。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严重偏离预期轨道

图为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

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指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严重偏离预期轨道。在地球大数据评估的59个SDGs指标中,仅16.9%(10个指标)有望按期实现2030年目标,27个指标进展缓慢、5个指标停滞、17个指标出现倒退。”

全球营养不足发生率和中度以上粮食不安全发生率增加,零饥饿目标实现面临挑战,但粮食劳动生产率提升8%;全球安全饮水与卫生服务挑战严峻,水环境与水生态退化隐患突出,浅水湖泊沉水植被快速退化;全球能源可及和能效目标进展缓慢,国际清洁能源资金出现倒退;2015年至2024年,全球南方主要城市人口平均热致死率从0.29%上升至0.36%;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进程整体滞后,2015年至2024年,全球沿岸海洋呈富营养化海域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增长速率为6300平方千米/年;2015年至2022年,全球土地退化比例增加3.38%,面积相当于约2.6个印尼。

中国六成指标已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

报告显示,中国在落实SDGs方面取得较好进展。截至2024年,全国233个指标中已有141个(60.5%)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

研究发现,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和公共交通等领域进展领先全球。截至2024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安装数量全球第一,占全球风力发电机组总数的39%,当年新增装机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68.21%;城市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超过90%,执行减灾战略的省级政府比例达100%,均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海上养殖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海水产品产量连续位列全球第一;森林覆盖率增长至25%以上,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报告还揭示了中国在多个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产生积极影响。2015年以来,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从3.64万元/人增至10.36万元/人,实现翻番;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总体用水紧张度由73.3%降至61.7%;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提升至90.4%;每10万人受灾/死亡失踪人口以及直接经济损失比重平均降幅为29.3%;34个省会城市建成区绿色空间占比提升14.2%;PM2.5浓度下降30.2%;每生产单位原煤甲烷排放量2024年比2015年减少了17%;近五年海面漂浮垃圾平均质量浓度环比减少71.1%。

2015年至2024年,非洲水稻种植面积增长15.7%,贡献超过全球净增长的20%,25个非洲国家实现面积增长,中非农业合作有效促进了这一主粮作物在粮食安全脆弱区的生产保障。此外,光伏发电在全球约75%的地区投资回收周期已低于或接近传统火电或水电,中国的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呼吁进一步扩大数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毛里求斯共和国前总统阿米娜·古里布-法基姆(Ameenah Gurib-Fakim)表示:“在我们迎来可持续发展目标十周年之际,报告的科学结论令人瞩目,再次凸显了准确可信数据在评估SDGs进展和提出改进建议方面的重要性。”

谈及地球大数据如何赋能全球南方国家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郭华东表示,“全球南方很多国家,如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非洲部分国家,数据获取和利用能力不足。联合国相关部门非常重视数据问题,与中方连续两年举办技术培训班帮助发展中国家,还成立非洲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机制,并邀请领域专家提供科学建议。”他介绍说,中方一定程度上能为缺乏数据的国家提供数据服务,目前已有109个国家使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数据;SDG中心建立的地球大数据平台有近20PB可共享数据,被174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未来将依托“数字可持续发展国际科学计划”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郭华东指出:“报告持续利用卫星和多种大数据资源,逐步建成全球指标监测与评估体系。2025年报告不仅是对过去十年可持续发展进程的科学总结,更为全球落实2030议程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指标追踪只是起点,未来,SDG中心将继续在跨尺度监测、情景模拟、政策优化等领域深化地球大数据应用,持续研发更高效、透明和兼容的大数据评估工具,加强多源数据融合与人工智能分析能力,聚焦实现路径与决策支持,共同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科学新范式。”

面向2030年议程仅剩五年的关键时刻,报告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数据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深化指标监测与政策模拟的联动,加强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跨目标协同治理。报告强调,设置与各国统计数据相匹配、数据易于获取的国别SDGs指标,发展SDGs指标的大数据监测评估新方法等,是“后2030议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6

主题

8

回帖

44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44
 楼主| 发表于 2025-9-29 16:28:23 | 查看全部
http://ydyl.china.com.cn/2025-09/28/content_118102293.shtml

郭华东院士解读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十大亮点
2025-09-28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王振红)2025年9月27日,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期间,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牵头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SDGs十周年特别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联合国官网正式发布。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解读了报告十大亮点。

亮点一:中国六成指标接近或实现2030目标

截至2024年,通过地球大数据评估了中国233个SDGs指标状态和趋势占所有SDGs指标(截至2025年初共251个指标)的92.8%。评估发现:相较于2015年,202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整体显著改善。已有141个指标(60.5%)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其中,SDG1消除贫困,SDG 4优质教育,SDG17伙伴关系,SDG9产业和基础设施4个领域表现突出。预计2030年中国将有80%左右的指标可以实现其对应目标。

亮点二:全球59个指标仅有16.9%有望实现2030年目标

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严重偏离预期轨道。在地球大数据评估的59个SDGs指标中,仅16.9%(10个指标)有望按期实现2030年目标,27个指标进展缓慢、5个指标停滞、17个指标出现倒退。大部分SDG统计数据存在国别缺失,卫星遥感可以实现全覆盖。报告弥补了UN报告16个具体目标的数据空缺。

亮点三:非洲水稻面积增长贡献全球净增面积的20%

2015年至2024年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稳步增长,其中非洲增幅高达15.7%,贡献超过全球净增长的20%;25个非洲国家实现面积增加,11国增幅超50%,中非农业合作有效提升了粮食安全脆弱区主粮作物的生产,提升了区域粮食安全与全球粮食供应。持续的科技合作与发展援助,正推动非洲粮食生产发展,加速全球零饥饿目标实现。

亮点四:中国用水紧张度下降11.6个百分点

2015年至2024年中国总体用水紧张度由73.3%降至61.7%。这一成效源于中国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推动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持续扩大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并通过生态补水与地下水压采行动改善重点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赋存状态。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情况下,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不仅保障了自身水安全,也为全球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亮点五:全球超75%地区光伏发电投资回收周期快于或接近火电或水电

2015年至2023年,光伏发电投资回收周期小于等于15年的区域面积占全球面积的比例从60.06%显著提升至75.13%。这意味着,目前全球超过四分之三的土地已具备开发光伏发电的经济可行性。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光伏发电成本的大幅下降。2010年至2024年,全球光伏发电成本平均下降约87%,中国的技术创新与规模化生产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上适宜开发光伏的区域正在迅速扩大,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能够以更低成本利用太阳能资源。

亮点六:中国城市绿色空间覆盖率提升14.2%,人均建筑占地面积年均增长8%

2015年至2024年,全球土地利用效率从1.48 下降到0.92,在全球城市人地关系整体趋于协调发展背景下,中国人均建筑占地面积从34.68增长到62.18 平方米,年均增长达8%。同期,中国省会城市建成区内绿色空间面积稳步增长,灰绿空间协调程度由0.89上升至1.41,绿色开放空间服务人口能力显著提升,标志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新阶段,建设更加绿色宜居的城市成为发展治理的重要目标。受益于更加协调的灰绿空间配置策略,城市居民享有绿色开放空间的便利性显著提升,为直观便捷监测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目标的达成情况提供了中国经验。

亮点七:中国单位煤炭开采甲烷排放和农田氧化亚氮排放均下降

中国每开采单位原煤甲烷排放呈明显下降趋势,2024年比2015年减少了约17%。这主要得益于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等技术,使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更少。

中国农田的氧化亚氮(N2O)排放在2015年达到峰值。自2015年起,农田N2O排放连续7年下降,到2022年降至215.3千吨氮/年(Gg N/a),比2015年峰值减少约17%。这一成效主要源于2015年起实施的“到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通过控制化肥总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以及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大幅降低了农田氮素排放。

亮点八:中国近五年海面漂浮垃圾平均质量浓度环比减少71.1%

2015 年以来,中国通过“监测-立法-治理”行动方案,全链条治理海洋垃圾污染效果显著。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近岸海域海洋垃圾密度总体处于中低水平。研究周期内海洋垃圾质量丰度呈现污染减轻趋势,以5年周期评估计算,2020年至2024年海面漂浮垃圾、海滩垃圾和海底垃圾平均质量浓度比2015年至2019年分别减少71.13%、14.86%和82.88%。

亮点九:生物圈保护区推动森林地上碳储量增加6%

气候变化已成为威胁全球生态系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生物圈保护区(Biosphere Reserves, BRs)通过森林的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潜力。报告发现,2000年至2020 年,BRs内森林地上生物量比保护区外高6%,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为缓解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报告首次在全球尺度上量化了BRs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贡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实施提供重要支撑。

亮点十:中国SDGs进展存在空间差异,耕地与碳排放最不均衡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均耕地较少,需要加强耕地保护和高效利用。西北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高于东南地区,显示东南沿海在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需关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的能源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湿地覆盖增长表现较好,各地差异不大,显示中国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研究还发现,多目标协同关系普遍存在,而权衡关系主要零散出现在中部地区。情景模拟显示,以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为核心的策略,对推动不同SDGs的实现作用差异明显,其中环境友好情景与其他策略组合,最有利于多目标协同推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