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回复: 0

黄刚等-BPH: 居住地绿化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与死亡风险

141

主题

16

回帖

536

积分

高级会员

积分
536
发表于 前天 16:4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及心力衰竭等,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环境暴露因素在心血管健康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其中,居住地绿化作为一种可调控的自然环境暴露指标,因其潜在的健康益处而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在发展中国家人群中,特别是在大规模、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方面,相关系统性证据依然有限。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刚研究员团队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增武教授团队,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系统评估了居住地绿化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及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并探索了多种可干预风险因素在该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机制。

        研究共纳入22702名35岁及以上中国成年人,随访时间跨度从2012年至2019年。研究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为绿化暴露指标,分别计算居住地周边300米、500米和1000米缓冲区内的绿化水平。主要结局指标包括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全因死亡。研究采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暴露-结局之间的关联强度,同时基于两阶段回归法开展因果中介效应分析。

        结果显示,较高的居住地绿化水平与更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在500米缓冲区内,相较于低绿化暴露组,中等和高绿化暴露组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分别降低11%(HR=0.89, 95% CI: 0.76–1.06)和26%(HR=0.74, 95% CI: 0.62–0.89)。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该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解释效应占比16.18%)、身体活动(5.34%)、体质指数(4.04%)及糖尿病状态(2.45%)所介导。

        “我们的研究基于全国性大规模人群数据,不仅揭示了绿地可通过代谢调节、生活方式改善和心理健康促进等多重途径产生保护效应,也强调了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公共健康干预工具的现实价值。” 本文作者中科院大气所黄刚研究员指出,“该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全球关于绿地与健康关系的流行病学证据库,也为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地区提供了制定环境健康政策的新视角和科学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期刊《BMC Public Health》。论文第一作者为阜外医院博士研究生曹雪,合作作者包括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唐颢苏博士及中科院大气所黄刚研究员等。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项目(NHC2020-609)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I11B01)等资助。

        参考文献:
        Cao, X., N. Tuerdi, H. Tang, Y. Zhang, X. Wang, C. Zheng, Y. Tian, X. Yu, X. Pei, G. Huang and Z. Wang, 2025: Long-term exposure to residential greennes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5: 1645.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25-22899-7
图一 中国年平均NDVI(基线期为2012–2015年)及38个中国高血压调查点位分布。

图二 居住地周围500米圆形缓冲区内长期NDVI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及全因死亡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实线表示点估计值,虚线表示95%置信区间。箱线图显示了参与者NDVI暴露水平的分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