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46|回复: 4

News | Nature:中国博士生数量近十年翻了一番

26

主题

8

回帖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0
发表于 2025-7-4 22:19: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23925193421746266

基本信息

英文标题:How many PhDs does the world need? Doctoral graduates vastly outnumber jobs in academia
中文标题:博士过剩危机:我们究竟需要多少博士?
发表日期:2025年6月22日
文章类型:NEWS
所属期刊:Nature(自然)
文章作者:Diana Kwon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1855-w

博士学位“贬值”?毕业生远超学术岗位

全球博士毕业生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在中国和印度等国,这一数字更是呈爆炸式增长。 传统上,博士学位是通往终身学术生涯的垫脚石。但如今,博士毕业生的数量已远远超过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职位空缺。研究人员指出,许多大学并未能帮助毕业生为学术界以外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我们需要让博士教育更有意义、更可持续,并更好地与多样化的社会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对齐,”葡萄牙高等教育国务秘书克劳迪娅·萨里科(Cláudia Sarrico)说,她曾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工作。

博士的“大爆炸”

在OECD的38个成员国中,新晋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数量在1998年至2017年间几乎翻了一番,此后几年仍在持续增加。(尽管有几个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和巴西,过去几年博士入学人数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微薄的津贴。)

在中国,博士生数量翻了一番——从2013年的约30万增至2023年超过60万在读博士生。“这个数字是巨大的,而且还在不断增长,”香港大学研究高等教育政策与实践的雨果·霍塔(Hugo Horta)说。霍塔解释说,有几个因素推动了这种增长,例如拥有学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不断增加,以及国内许多人期望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前景。

但霍塔表示,学术界的职位数量并没有跟上博士学位持有者增长的步伐。他说,进入这些博士项目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成为学者而接受培训的,因此许多未来的毕业生将为任何一个职位面临激烈的竞争。

期望与现实

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家,非学术性工作正日益成为博士学位持有者的常态。2023年一项针对英国超过4500名博士毕业生的研究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博士毕业生在学术界以外就业。

这种就业可能意味着毕业生从事的并非以研究为基础的工作,或超出了他们的专业领域。在南非,超过6000名博士毕业生完成了2020年的一项调查,其中18%的人表示他们在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时遇到了困难。“即使他们确实找到了工作,也未必与他们的博士学位相关,而且并不总是他们期望或想要的工作,”南非斯泰伦博斯大学的研究员、该研究的合著者米兰德·范·利尔(Milandré van Lill)说。“在我看来,就博士毕业生而言,我们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范·利尔说,一些在学术界外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感到自己大材小用和被低估。

但情况并非 überall如此。2023年的研究发现,博士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普遍很高,超过90%的人表示对自己的职业感到满意。与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的毕业生相比,科技相关领域的毕业生更有可能找到与研究相关的职位——这与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相关。

如此多的博士毕业生如今在学术界以外就业,这引发了一个问题:硕士学位是否足以提供通常伴随博士学位而来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提升。根据另一项2023年针对英国研究生学位持有者的研究,博士学位持有者的小时薪资通常高于硕士学位持有者,但这并非在所有学科都如此。在法律、经济和管理领域,博士学位持有者的薪资略低于硕士学位持有者。而当考虑到工作年限后,任何领域的硕士学位持有者都比博士学位持有者挣得稍多。

变革中的前景

许多研究人员呼吁重新评估博士学位的意义,并改革高等教育体系以适应博士学位持有者不断变化的职业前景。一些国家,如日本、德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做出改变,例如在博士学习期间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带薪实习,或提供“产业博士”等替代方案,即学生与公司合作进行研究。尽管如此,许多学生仍然表示,大学在帮助他们为非学术性工作做准备方面做得不够。

“我们需要改变博士教育,为博士们投身各行各业做好准备,”萨里科说。“他们的技能——创新、批判性思维、分析性思维——都是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

26

主题

8

回帖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0
 楼主| 发表于 2025-7-4 22:22:28 | 查看全部
More than 600,000 students were enrolled in PhD programmes in China in 2023.
Credit: ChinaImages/Sipa USA via Alamy

Nature 643, 16-17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5-01855-w

26

主题

8

回帖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20
 楼主| 发表于 2025-7-22 15:41:54 | 查看全部
https://mp.weixin.qq.com/s/s9bu0PaHv6d8qljgaXPxwA
原创 青柳  冰川思享号  2025年07月11日

博士应该退下一种光环,这没有什么特别的附加意义,只代表一个人很爱读书,仅此而已。

撰文丨青柳

日前《自然》杂志发文称,全球博士毕业生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然而学术界的职位增长却远未能跟上。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统计,在其38个成员国中,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数量在1998年至2017年间几乎翻了一番,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持续增加。于是有研究人员警告,博士项目需要变化,为帮助博士生们进入大学围墙之外的多元化职场做好准备

而在博士增长方面,中国当然也很醒目,十年间博士生的数量翻了一倍——从2013年的在读人数约30万人到2023年的逾60万人。

于是又一个常见的声音再度响起:“博士太多了。”这句话是如此的熟悉,“博士”可以置换成“本科”“硕士”等等。

博士太多未必是个问题,但“求稳心态”“编制情结”,倒可能是个问题。

01


今年5月,东南大学官网发布的一则招聘公告引发网友关注。公告显示,该校总务处计划招聘一名膳食管理办公室管理岗人员,其中学历要求“博士”,被解读为“博士掌勺食堂”。

202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聘“入住公寓专职辅导员”,其中学历要求“博士”,引发舆论热议,涉事高校马上出来回应,不是宿管员,是“专职辅导员”。

2022年2月,广东省河源市下属和平县发布了年度引进高学历人才公告,当时计划引进82名毕业生,随后慕名而来通过资格审核的700余人中,博士有31名,硕士700多名,其余均为名校本科生。

这些新闻出来后,总有很多声音说“理性看待”“不是坏事”“不必感叹大材小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这里面有点违和感——接受了十几年的高等教育,就为了去膳食科?

这当然是因为博士找工作太难了。博士传统的出路就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这很容易理解,一般的工作岗位,哪需要接受了十几年高等教育的博士呢?

但据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教授刘胜军称,全国高校可以提供的教学科研岗位、辅导员岗位和其他行政后勤岗位,加起来只有3.5万个左右。

而2024年博士的毕业人数,是9.72万。

所以根本无法嘲笑那些去当辅导员、后勤人员的博士,他们已经是胜利者了,还有总数三分之二的博士,连这些稳定有编的工作都挤不进去

这也是为什么,在各种中小学招聘、基层公务员招考,博士都开始大规模涌入了。

而即便如此,博士就业依然不乐观。这不能怪博士学历“眼高手低”,而是从经济理性来说,长期的高等教育投入必然会拉高回报预期,但用人单位却不会轻易买账。

陕西省学生就业与留学服务中心曾发布了一份《陕西省普通高校202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其中提到,2023年该省高校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76.68%,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19%。由此可以看出,博士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还低。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说,博士确实是多了,市场根本接不住。

02


而即便求职成功的博士,境遇恐怕也让人一言难尽。

在太原某高校,“博士满五年未升副教授,转岗后勤保卫”的政策引发过一片哗然。而这根本不奇怪,这就是非常流行的“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即学校保障“准聘”学者的生活和科研待遇,学者需限期拿出代表性成果以获得“长聘”。而近些年,关于“非升即走”给年轻学者带来的压力,早已备受讨论。

除了“非升即走”,像青年教师收入低、教学任务繁重,也是不绝于耳了。

2023年湖南一高校召开了教代会,有代表提出“青年教师每月发放四五千元工资,难以养家糊口”,“建议青年教师的绩效工资能每月足额发放”,这些声音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不少青年教师立刻站出来,说“俺也一样”。

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不缺科研人才。手握编制、名额的单位,已经变得非常强势,开始颐指气使,他们并不担心这会气走一些青年学者,这不就是再挂一张招聘简章的事?

就在前几天,湖南省一地发布《2025年事业引才博士公开引进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引进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其中要求“28周岁及以下,优秀的可放宽至30周岁及以下”。

对高等教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其实这已经是把门槛提到了脖子,在刷博士生了。假设一个人18岁上大学,22岁本科毕业,读一个三年制硕士,25岁研究生毕业,再读一个三年制博士,正好28岁。

这期间他们不能有任何复读、再战、延毕、先工作,才能勉强卡进这条标准。这完全就是一个“博士严选”,只要最新鲜的博士

这其实就是现在博士的生态。且不说读博本来也不容易,中间要经历升学,要熬到头秃的写论文,最后还有经历职场的毒打。这已经从根本上摧毁了“做题”的信仰:我那么会考试,怎么到头来是这个结局?

03


其实,站在更超然的角度说,博士无所谓太多。

就像很多媒体辩护的那样,博士下基层也不是什么大材小用,“谁说中学老师不能是博士呢”。那么按这个逻辑,博士就不会太多,大不了去干体力活,“谁说博士就不能送外卖呢”,各行各业人均博士又有什么关系?

而这,可能就是“博士太多”的唯一解,让博士走向市场,去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不要指望社会许你一个稳定、有编的契约

最近这些年,总有很多声音在呼吁提高博士、教师待遇的声音,呼吁要给他们更体面的生活,这似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给上了年纪的博士、出于公益而进行学术研究的人一些补助,是成立的。但仔细一想,这背后的逻辑也很可疑:市场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博士已经太多,找工作已经不易,却还在不断地涌入,并要拿全体纳税人的钱,像无底洞一样去补贴一个群体,这到底凭什么?

当然,人们有很多价值判断,说他们是高学历人才,是栋梁,要善待。但价值判断是可以随意操弄的,就像有人反问,为什么不能补贴外卖小哥呢?他们或许不被视为“栋梁”,但没有小哥,你明天吃什么?

这其实是比“博士太多”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即博士快速扩张之后,背后蔓延的“求稳心态”“编制情结”——有太多的人,是把博士当作一个安稳人生的安全垫,指望博士就必然关联着一个编制,这是一条稳当的道路。

任何稳当,必有代价,现在就是直面代价的时候了。没法接受自己的市场估值,却要反复呼吁社会资源的倾斜和投入,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自私”的。

就像在很多文章里,都呼吁“创造更多高精尖岗位,让博士有用武之地”。是啊,都在呼吁别人冒险去创造,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岗位,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博士应该退下一种光环,这没有什么特别的附加意义,只代表一个人很爱读书,仅此而已。读博者至少要有一个心理准备,就业、赚钱这些命题,都应该自己考虑。而不是吵着要聚光灯,在已经供大于求的时候,让社会兑现一个稳定工作的承诺。

这不是对博士群体有什么意见,但博士叙事也应该经历转型:过去,读博意味着进入科研院校;未来,博士只代表一个人的学术兴趣,“是给那些热爱知识的人探讨真理和思想的体验与经历”(同济大学教授张生语),这更现实、也更松弛,更自由。

也希望近些年引发热议的名校、高学历的困境,能够引发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不要迷恋做题,也不要迷恋学历,这些都不会天然带来价值。创造和市场,才是价值真正的来源,离开这些,一个人可能真的什么也不是。

0

主题

4

回帖

16

积分

新手上路

积分
16
发表于 2025-8-4 09:54:43 | 查看全部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7/548479.shtm
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7

中国博士生“爆棚”?教育、产业断链更应关注


最近,《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将“博士生是否过剩”的议题再次推上风口浪尖。文章指出,全球博士生数量远超学术岗位供给,中国、印度等国的博士生人数更是出现“爆棚”,但许多高校并未让博士生做好从事学术圈外工作的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议题在国内舆论场持续发酵,但讨论的焦点逐渐偏离核心。部分媒体转载时仅大肆渲染“博士生太多”“学术圈挤爆”等吸睛表述,并未深究其背后的事实。更有甚者,衍生诸如“高学历泡沫”“博士生培养是数字游戏”“博士失业危机”等催生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文章。

中国博士生真的“过剩”了吗?这一问题近年来争论不休,答案似乎始终在两组数据间“拉锯”。

一组数据凸显规模扩张:2000年至2024年,中国在读博士生从6.73万一路攀升至60余万,二十余年间增幅近10倍,叠加“论文压力大”“延毕率攀升”“毕业后高学低就、大材小用”等现象,让“学历通胀”的焦虑持续发酵。

另一组数据则突出国际差距:中国每万人中仅有7~8名博士,博士占比尚不足总人口1%,远低于欧美1%~5%的水平,且在全球博士占比排名中,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甚至未入前十。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博士生扩大招生规模的趋势还会延续。

两组数据背后的观点“对峙”,暴露了一个盲区——博士教育的本质能否仅用“总量多寡”来衡量。当我们反复纠结于60万博士生是否过多时,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芯片、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卡脖子”关键领域在喊人才荒?为什么一些龙头制造企业开出巨额年薪却招不到能破解生产线精密控制难题的博士?

种种现象表明,所谓的“数量过剩”,实际上是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断链”反应。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包括行业高校在内的许多大学,评价体系均围绕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学术指标展开。同时,博士生往往被当作未来学术界的“接班人”培养,这种单一目标导向使得博士生培养逐渐沦为“论文生产线”,忽视了产业界对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所言:“博士生‘僧多粥少’的焦虑,是我们给的‘粥’种类太少。”

为打破“学术独木桥”困局,让博士就业不再只盯着高校教职,近年来,政策层面已做出调整。2020年以来,相关政策反复强调“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培养一批厚基础、实战型、能集中解决企业最急迫技术难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工程学科为例,自2022年起,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已获三度扩展,清北浙交等32所高校及航天科工等8家企业入选。

不过,博士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断链”,绝非单一环节偏差,相关修复尚需打通评价体系、企业生态、社会认知等不同环节的系统性梗阻。

首先,培养和评价体系的学术惯性尚需打破。尽管政策已明确倡导通过多元赛道扩大专业博士招生,但高校的评价机制更多时候依旧“唯论文”导向,导师和博士生的精力仍大量消耗在发论文、争项目的单一赛道上,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一些专业博士在转型过程中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既缺乏行业经验,又无法在学术圈立足。甚至有人调侃,博士培养变成了一种生产高文凭的产业,半数博士生只是拥有一张证书而已,未能真正掌握与之匹配的能力。

同时,企业引才、用才的生态短板尚需补齐。当前,许多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难以提供充分释放博士价值的优质岗位。部分企业职业发展通道狭窄、创新文化贫瘠、难以包容失败、激励机制(如知识产权分配)滞后,导致引才难、留才难。在这一方面,企业除弥补自身生态短板外,可借鉴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经验,400多个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由企业提出技术难题,高校组织研究生团队攻关,从而联合培养真正具备产业视野和工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在其毕业后“接得住”这些高端人才。

此外,社会认知的刻板印象也尚待更新。当博士跑外卖、当中介、做中学老师、到街道办谋职等事件成为舆论热点时,背后是社会对博士职业发展路径的刻板认知。打破这种思维定式,要营造更加多元、包容的社会认知环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破解博士生培养的“断链”难题,须跳出“数量论”的陷阱,构建政策、教育、产业、社会协同发力的生态体系。具体而言,例如政策端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对急需领域的前瞻性支持,搭建高效的产教研对接平台;教育端变革评价“指挥棒”,将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攻克产业技术难题置于与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将产业项目深度融入专业博士生培养全链条;产业端则需企业与人才的双向托举,企业主动深入参与人才培养,用“真问题”锻造专业人才,用优秀人才加速企业升级;社会端则需更加包容,对人才流动的认识更加理性、客观。

对个体而言,追求更高学历是基本权利。诚然,博士多了,学业和求职竞争也会愈发激烈。博士学位,攻还是不攻?走学术路线,还是专业路线?关键是不被潮流所裹挟,认清自己的目标与兴趣,方能少走弯路。

14

主题

20

回帖

11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113
发表于 2025-8-14 15:30:26 | 查看全部
https://mp.weixin.qq.com/s/jxkohI4DdUOQ_AhrcwvwbQ
科研猫

2025年起“安家费”将逐渐退出!

2025年,博士进入高校求职市场迎来历史性拐点。地方院校曾经为吸引人才慷慨提供的安家费,如今正加速退出历史舞台。某地方二本院校青年教师投稿称,入职时承诺的安家费已被取消,类似的遭遇在2025年求职的博士群体中已非孤例。

情理之外与意料之中

安家费被取消,于博士群体而言是“情理之外”。博士毕业大多在30-35岁,正处在人生缺钱的阶段,安家费被博士圈视为“第一桶金”,是支撑他们成家立业的基础,如今取消,对习惯这一规律的博士来说十分残酷。

然而,从宏观层面看,这又是“意料之中”。自2016年起,我国博士生招生规模以年均10%的速度扩张,在学博士人数从2013年的32.67万增长到2024年的67.63万。预计2025年我国博士生毕业规模在10万 - 12万之间,而高校约需要5万 - 6万教职岗位,实际国内高校教职“空缺量”预计在3.8万 - 6.5万之间,难以满足博士就业需求

根据教育部历年统计公报中制作的趋势图(纠偏:2023年博士毕业人数为8.71万人)

Nature也发文指出“全球博士过剩”,远超学术界岗位所需,部分领域薪酬低于硕士,这印证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也说明此类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高校安家费“取消”也就不足为奇。

2025 年 6 月 22 日,Nature 在其官网头条发文:How many PhDs does the world need? Doctoral graduates vastly outnumber jobs in academia

安家费早已 “名存实亡” 的 “诱惑”

事实上,不少安家费早成 “看上去有,实际难到手” 的存在。每年高校入职季,“诱惑”“骗局”“避坑” 都是青椒们谈论安家费时的高频词,这与发放形式直接相关:

有的相对友好,如一次性发放、按年发放、考核通过后一次性发放;有的则暗藏门槛,如年度考核后按年发放,或中途离职、考核不通过需 “退还”—— 后者还分部分退还、全额退还、含个税全额退还(比如税前 50 万,税后到手 40 万,退时却要补 10 万)。有教师调侃:“就像骡子今天少拉了几圈磨,得把前几天吃的草全吐出来。”

这种 “套路” 让安家费成了 “不敢动的钱”—— 有人干脆存起来 “摆烂”,间接证明:没了安家费,似乎也能走下去。毕竟,安家费本就是 “博士稀缺时代” 的产物,是高校 “抢人” 时的竞争手段。如今红利退去,它的消失本就有迹可循。

安家费 “归零”,博士该褪去 “特殊光环”

安家费的消失,本质是博士 “特殊光环” 的褪色。过去,“博士 = 高薪稳定工作通行证” 的认知已过时;2025 年的现实则明确传递信号:博士只是一个朴素的学历头衔。

未来博士培养必然转向 “解决实际问题”—— 规模化培养尖端人才,鼓励投身国家发展前沿。对个体而言,需认清:进高校的红利期已过,若只为安家费或待遇选择教职,已不合时宜。博士学历是学术兴趣与求知过程的证明,而非 “就业保证书”。

正如 “全球博士过剩” 的大背景所示,高学历不再是 “优秀证明”,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市场认可。做题家思维、学历崇拜已行不通,“脱下长衫” 反而可能是种 “解脱”。

或许多年后回望会发现:当年一笔安家费的有无,远不足以决定一生的 “安稳”。真正能支撑人生的,从来是自身能力与清晰选择。面对现实,与其纠结过往,不如静下心想想:自己真正能胜任、契合长板的路,究竟在哪?

声明:本文来源蔚青者学说、le读博日记、IAMSET学术服务等,转载仅用于学术新闻信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