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他的研究是人工智能的理论方向。令他苦恼的是,很多科研工作功利性太强,而他更喜欢做追问为什么的课题。比如他想知道,人工智能生成的人物图像为什么会多一根手指头,最后他发现这是由于大模型只会在每个位置各自生成,而缺失了整体认识所致。
这样的研究虽然有趣,但不太讨好且不确定性很大,引用次数也不会特别多。
对于物质需求,其实他当下的科普收入已经远远超过自己博士生的收入。尽管如此,卢睿仍然难以抉择将来是否全职去做科普。
首先,目前人工智能正是蓬勃发展的时期,如果转型,就会有很大的机会成本损失。对于科普创作,如果只是业余兼职,不需太多考虑经济利益,而创作一旦为钱所牵绊,他担心内容会媚俗、动作会变形,最后失去初心。
全职科普还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他看到有的UP主在名气重压下如履薄冰,甚至出现抑郁症的躯体症状。
还有就是,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站在一线,这样能一直获取最新鲜的知识。他愿意追求这种知识自由,不愿意一味消耗之前的积累。
他完全不担心自己做不好科普,何况他还有很强的经营头脑。之前合作做视频的姚班学弟因为压力退出后,他自掏腰包办了一场科普视频的比赛。那些获奖者就成了他制作视频的合作者。
2024年底,卢睿参加新国辩(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辩题是《我不愿意做一个合群的人》
愿景
在旁人看来,卢睿的纠结或许有点凡尔赛了。
他在清华曾选过一门射击课。他发现,当你越想瞄准的时候,手腕就会轻微地抖动;当你有意识地用力扣扳机,反而更容易脱靶。所以高手讲究的是,射击要如同走火般地无意击发,慢慢用力,“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扣动扳机”。
这也正是古人论射箭所提及的,“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发之,左手不知,此盖射之道也。”
这给了卢睿很多启示,“我感觉很有老子的那种禅味,就是无为而治”。一件事情你越用力去做,反而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卢睿在射击场上
如今在做视频的时候,他不再刻意追求播放量和粉丝数,而是秉持了一种比较平和的、自然的心态。
他不再完全依赖流量秘诀。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在于,很多秘诀或经验模板都有测不准效应。人类的注意力太复杂了,不如以自己的注意力为中心。
他的心得也屡屡被证明:不被流量裹挟,不被外界审判,以这样宠辱不惊的心态去做事情,反而能做得更好。
他把自己所有的努力视作对抗内卷,也就是对抗僵化模式。人们想要成功,似乎只有参考成功经验;人们都在追求同质化,最终的结果自然就是拥挤不堪,每个人都很辛苦,但整体效果和效率没有提升甚至下降。人生并非只有一条康庄大道。
他的结论是,要成为艺术品,不要做工业品。因为工业品的核心特质是标准化、流程化,但是易于替代。身为工业品,其倾尽全力的结果,无非就是标准化的指标比他人高出个位数的百分点,而随着零件老化,这颗螺丝钉很容易被替换。
只有艺术品是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但这个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且没有多少前人的经验可循,需要自己探索、规划、打磨。
其实他在本科时就得到了类似的答案,那就是他在《浅谈》一文的结尾所写的,“做你自己的特奖,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