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65|回复: 1

Nat. Commun.:用于建模和理解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人工智能

49

主题

22

回帖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9
发表于 2025-8-1 16:02:2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s://mp.weixin.qq.com/s/90uuUY2Y0ESas8ZDE2K09g
Smart GEOhazards  数智灾害  2025年07月19日

文章简介

标题: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modeling and understanding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译文:用于建模和理解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人工智能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AI)通过改进天气预报、模型仿真、参数估计以及极端事件预测,深刻影响了包括地球系统科学在内的各个领域。后者面临着特定挑战,例如从含噪、异质、小样本量且注释有限的数据中开发准确的预测因子。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如何用于分析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干旱、火灾和热浪),强调了创建准确、透明且可靠的 AI 模型的重要性。我们讨论了处理有限数据、集成实时信息以及部署可解释模型的障碍 —— 这些都是赢得利益相关者信任和满足监管需求的关键步骤。我们概述了人工智能如何帮助更有效地识别和解释极端事件,进而改善灾害响应和沟通。我们强调,需要通过跨领域合作创建实用、可解释且可信的 AI 解决方案,以增强灾害防范能力并降低风险。
作者:Gustau Camps-Valls, Miguel-Ángel Fernández-Torres, Kai-Hendrik Cohrs, Adrian Höhl, Andrea Castelletti, Aytac Pacal, Claire Robin, Francesco Martinuzzi, Ioannis Papoutsis, Ioannis Prapas, JorgePérez-Aracil, Katja Weigel, Maria Gonzalez-Calabuig, Markus Reichstein, Martin Rabel, Matteo Giuliani, Miguel D. Mahecha, Oana-Iuliana Popescu, Oscar J. Pellicer-Valero, Said Ouala, Sancho Salcedo-Sanz, Sebastian Sippel, Spyros Kondylatos, Tamara Happé, Tristan William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573-8

研究背景

近年来,气候变化使洪水、干旱、热浪、火灾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与持续时间显著增加,对社会稳定、经济安全、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完整性构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其对人类生计和自然环境的深远影响常伴随长期甚至不可逆后果。准确建模、刻画和理解极端事件是制定有效缓解与适应策略的关键,但传统方法在处理复杂多维数据、捕捉非线性关系和小样本标注等方面面临挑战。

人工智能(AI),尤其是机器学习(ML)和深度学习(DL)技术,凭借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预测的强大能力,成为极端事件研究的变革性工具。其不仅能改进天气预报、模型仿真和参数估计,还在极端事件的检测、预测、归因和风险沟通中展现潜力,如计算机视觉技术可利用气候数据实现事件检测定位,概率模型量化预测不确定性,可解释人工智能(XAI)和因果推理揭示事件机制以提升决策可信度。


当前研究缺乏对极端事件广泛环境和社会影响的整体视角,且在数据不足、模型可解释性、实时信息整合及跨学科协作等方面挑战显著,如统计定义忽略多维依赖、小样本与噪声数据影响模型训练、AI “黑箱” 特性制约政策制定与公众沟通。因此,需综合 AI 技术与多学科知识开发准确、透明、可靠的模型,以提升灾害预警和风险降低能力。本文系统综述 AI 在极端气候事件分析中的应用,讨论关键挑战,通过案例展示 AI 应用效果并展望未来方向,为构建实用可信的 AI 解决方案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方法综述

一、极端事件建模

1.检测:突破传统阈值法的单变量局限,采用异常检测(如自编码器重构误差识别极端值)、单类分类算法及概率模型(如多元极值理论),捕捉时空多维关联。例如,深度学习用于热带气旋和大气河流的高分辨率模型输出分割,半监督学习实现极端事件定位。

2.预测:利用ConvLSTM、Transformer 等深度学习模型整合气候变量、卫星影像等多源数据,实现从短期到季节尺度的预测。概率模型(如分位数回归)量化极端值概率分布,提升热浪、洪水等事件的预测可靠性。

3.影响评估:通过遥感与气候数据融合,模拟极端事件对植被健康、农业产量、社会经济的影响。例如,使用回声状态网络和 Transformer 分析干旱对植被状态的胁迫,或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分析新闻数据评估灾害社会影响。

二、极端事件的可理解性和可信赖性

1.可解释人工智能(XAI):通过模型蒸馏(如 SHAP、LIME)和注意力机制揭示模型决策逻辑。例如,在干旱预测中用 “神经元集成梯度” 分析关键气候变量的贡献,或通过原型解释事件定位结果。

2.因果推理与归因:利用结构因果模型(SCM)和反事实分析识别极端事件驱动因素,区分自然变率与人为强迫(如温室气体排放对热浪的贡献)。极端事件归因(EEA)通过气候模式模拟与机器学习,量化人类活动对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如某热浪事件因人为因素概率提升 600%)。


3.不确定性量化(UQ):通过贝叶斯方法、集成学习区分偶然不确定性(天气固有变率)与认知不确定性(模型参数缺失)。例如,在洪水预测中评估模型置信区间,减少误报风险。

三、最后一公里:操作化、沟通、伦理和决策

AI 技术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需解决系统集成、风险沟通、伦理公平性与决策支持四大挑战:

1.操作化与预警系统集成:通过API 接口与云计算平台,将 AI 模型嵌入实时预警系统(EWSs),实现数据采集、预测、发布的自动化。例如,德国 2021 年洪水中暴露的监测数据缺失问题,可通过 AI 驱动的域适应与迁移学习优化。

2.风险沟通与多模态交互:利用大语言模型(LLMs)生成自然语言预警报告,结合3D 可视化(如洪水淹没模拟)提升公众理解。案例显示,利比亚风暴因沟通失效导致严重伤亡,凸显个性化预警与社区参与的重要性。

3.伦理与公平性:避免 AI 模型因数据偏差加剧社会不平等(如全球南方脆弱社区的风险低估),通过公平机器学习、数据空间均衡采样确保决策透明。例如,LLMs 需规避训练数据中的地域偏见,支持本地化风险叙事。

4.跨学科决策支持:开发人机协同框架,结合领域专家知识与强化学习模拟最优决策路径。例如,通过参与式设计让政策制定者、社区代表参与模型优化,提升灾害响应的社会适应性。

数据、模型、融合挑战

一、 数据挑战

极端事件数据面临样本稀缺、标注不足的核心问题,其罕见性导致模型难以捕捉真实分布,尤其在数据预处理中易因去噪操作丢失极端值信号。多源数据(如卫星遥感、气候再分析)存在时空分辨率差异、模态异构性,需解决跨尺度特征融合与噪声干扰问题,例如混合模型需平衡机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可信度。此外,实时数据集成面临观测误差(如传感器故障)和动态分布漂移,传统方法难以适应极端事件演化中的非平稳性。

二、模型挑战

模型开发受限于极端事件统计定义模糊,其复杂性常表现为上下文相关的 “条件异常”,而非简单阈值突破,导致检测模型难以区分新形态模式与噪声。预测方面,AI 模型对长时序依赖和空间远程关联捕捉不足,如循环神经网络在模拟干旱链锁效应时易忽略土壤 - 大气反馈的非线性机制。可解释性与因果推理面临XAI 方法仅揭示相关性、无法验证因果结构的局限,不同解释技术(如 SHAP 与 LIME)可能产生矛盾结论,需跨学科验证。

三、融合挑战

AI 与物理模型的融合存在数值稳定性冲突,例如气候模型嵌入 AI 参数化方案时,长期模拟可能因训练数据不足产生非物理结果。跨学科协作需突破领域知识壁垒,如 AI 研究者设计的风险沟通模型可能忽视社会脆弱性分布(如全球南方社区的语言与技术障碍),导致预警系统 “一刀切” 失效。实际部署中,模型输出与决策流程的整合面临不确定性量化缺失,例如概率预测未转化为可操作的疏散阈值,需结合行为心理学优化人机交互界面。

49

主题

22

回帖

249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49
 楼主| 发表于 2025-8-1 16:03:12 | 查看全部
(接上篇)

案例研究

一、干旱:从检测到影响评估的全链条AI应用

1.多模态数据融合建模:利用卫星影像(植被指数、土壤湿度)、气候变量(降水、温度)和静态地理特征(地形、土地利用),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如 ConvLSTM、Transformer)捕捉干旱的时空演变模式。

案例: 结合域感知变分自动编码器(VAEs)融合传统干旱指标(如标准化降水指数 SPI)与辅助气候数据,提升干旱严重程度预测精度。

2.可解释性分析:采用神经元集成梯度(Neuron Integrated Gradients)等 XAI 技术,解析模型对干旱驱动因素的敏感性,例如识别土壤湿度与植被健康的滞后关联。

3.影响预测:通过循环神经网络(RNN)预测干旱对作物产量、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结合贝叶斯模型量化不确定性。

二、热浪:驱动因素解析与归因研究

1.跨尺度预测模型:利用地球 former(Transformer 架构)整合全球大气环流数据(如位势高度场)与局地气象观测,实现热浪空间分布与持续时间的多尺度预测。概率模型(如分位数回归)量化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概率,例如预测某区域热浪强度超过历史 95% 分位数的可能性。

2.因果推理与归因:结合结构因果模型(SCM)与气候模式模拟,区分自然变率(如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人为强迫(如温室气体排放)对热浪的贡献。案例:AI 模型证明西欧热浪加剧速度比气候模型预测快 20%,归因于大气环流异常。

3.风险交互:开发大语言模型(LLMs)生成定制化预警报告,结合 3D 可视化技术模拟热浪对城市热岛效应的放大作用,提升公众应急响应效率。

三、火灾:风险预测与物理过程理解

1.多源数据驱动的预测模型:整合气象数据(风速、温度、湿度)、卫星火险指数(如归一化燃烧比 NBR)与地形数据,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野火扩散概率模型,实现小时级火险等级预测。

案例:DeepFire 模型利用注意力机制识别高风险燃料类型(如干燥针叶林),提升野火面积预测精度达 30%。

2.PyroCb(火积云)机制研究:结合因果推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分析火积云形成的关键气象条件(如大气不稳定度、火羽流强度),开发混合物理-数据模型预测火积云引发的极端火势突变。

3.可解释性与决策支持:使用显著性图(Saliency Maps)可视化模型对火险因子的关注度,例如突出显示干旱持续时间与起火概率的空间关联。

四、洪水:建模、预警与沟通系统优化

1.物理约束与深度学习混合模型:开发物理引导的深度学习模型(如 Physics-Informed Neural Networks),将水动力学方程(如圣维南方程组)嵌入神经网络,提升未测流域洪水预测精度。

案例:在 2021 年德国 Ahr 河流域洪水中,AI 模型通过融合雷达降水数据与地形模型,提前 48 小时预测淹没范围,较传统模型误差降低 40%。

2.实时预警系统集成:利用边缘计算与物联网(IoT)技术,将 AI 模型与水位传感器、气象雷达实时联动,通过自动化决策支持平台生成动态洪水风险地图。

3.多模态风险沟通: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s)创建洪水淹没模拟动画,结合语音合成技术向弱势群体发布多语言预警,解决传统文本报告的理解障碍。


研究意义

1.提升极端事件预测与检测的精度和时效性:文章利用 AI 整合卫星遥感、气候再分析等多源时空数据,突破传统方法对复杂多维关联的刻画局限。通过 ConvLSTM、Transformer 等深度学习模型捕捉极端事件时空动态模式,实现热浪、洪水等提前预测与定位。

2.增强极端事件的可解释性与归因能力:研究借助可解释人工智能(XAI)和因果推理技术,揭示极端事件驱动机制,解决传统 “黑箱” 模型透明度问题。利用 SHAP 值、注意力机制解析模型决策,识别土壤湿度、大气环流等关键因子。

3.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决策支持系统创新:文章强调 AI 与气候科学、社会科学交叉协作,开发兼顾物理机制与数据驱动的混合模型。如野火研究中融合气象数据与植被动态,通过因果推理分析火积云(PyroCb)形成条件。

4.应对数据与模型挑战,奠定可信 AI 基础:研究分析极端事件研究中数据稀缺、模型泛化不足等难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迁移学习、少样本学习应对样本不足,利用域适应技术提升模型跨区域泛化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