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5/8/549091.shtm
作者:丁一汇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8/6
丁一汇,天气与气候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中心首任主任,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在气候变化、亚洲季风以及中国的灾害性天气等领域取得诸多重要研究成果,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世界气象组织杰出工作成就奖等。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极端热浪、暴雨洪涝和严重干旱,这些现象不仅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也威胁到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面对这一紧迫问题,理解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机理、评估其影响效应,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显得至关重要。究竟何为极端气候事件?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将如何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机理
极端气候事件是指显著偏离历史气候平均状态的异常天气现象,包括极端高温、持续性干旱、强降水、暴风雪、寒潮及热带气旋等。这类事件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生态系统破坏,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核心议题。在气象学上,极端气候事件通常采用统计学方法界定,一般将超过历史同期第95或第99百分位阈值的气象要素异常判定为极端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可归为自然驱动和人为影响两大因素。自然驱动因素不仅包括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北大西洋涛动等大尺度环流模态的变化),还包括外部自然强迫作用。例如,火山喷发通过向平流层注入气溶胶可导致全球气温短期下降,太阳活动周期变化也可能对地球气候系统异常产生调制作用。这些自然因素是通过改变辐射强迫或大气环流形态,影响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的影响日益显著。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全球变暖,这直接加剧了极端高温、强降水等事件的发生概率。此外,城市化扩张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地表改造过程,也在局地尺度上改变极端天气的发生特征,如城市热岛效应加剧高温事件,森林砍伐可能影响区域降水模式。
因此,现代极端气候事件是自然变率(包括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驱动因素的相对贡献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对准确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趋势至关重要。
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效应
极端气候事件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直接冲击,还通过复杂的连锁反应影响经济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持续上升,其多方面影响效应已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
对自然系统的破坏性影响。极端气候事件首先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持续高温和干旱会导致森林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文系统同样会遭受冲击,暴雨引发洪水改变河流形态,而长期干旱则导致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下降。土地系统方面,极端降水加剧水土流失,高温则加速土壤有机质分解。而且这些自然系统的损害往往具有不可逆性,如海温升高引起的珊瑚礁白化事件后生态系统恢复需要数十年周期。
对社会系统的复合型冲击。农业部门是受极端气候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特别警报显示,极端天气导致全球谷物产量年际波动显著加剧。公共卫生系统承受双重压力:热浪期间,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显著上升,部分研究显示高达20%;而洪水过后,因水源污染与环境恶化,在卫生条件欠佳或疾病本已流行的地区,部分疾病的暴发风险可上升至数倍。城市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面前尤为脆弱,特别是滞后于极端降雨的城市排水系统。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气候移民问题,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最多可能有超过2亿的人口因气候变化影响被迫在国内迁移。
对经济系统的链式反应。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能源系统构成多重挑战。一方面,热浪期间制冷负荷激增,城市用电高峰时段负荷可增加30%至40%;另一方面,国际能源署统计显示,2022年严重干旱导致欧洲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19%,创近年来最大跌幅。保险业赔付压力显著攀升,慕尼黑再保险报告指出,2023年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总损失约2500亿美元,保险赔付金额约950亿美元,接近历史高位。全球供应链脆弱性亦凸显:2021年2月美国德州寒潮引发多家半导体工厂因电力中断停产,进一步加剧全球半导体短缺,导致汽车产业链产线停摆与断供危机。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气候灾害经济损失长期快速攀升。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全球极端气候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了约7倍;欧洲环境署报告也显示,2010年代欧洲年均损失较1990年代增长约27%。
历史演变与未来趋势
一是过去百年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过去一个世纪,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事件在频率和强度上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高置信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显示,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观测到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极端低温事件则显著减少(高置信度)。多数陆地区域极端高温日数、热浪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增加,且创纪录高温事件更为频繁(高置信度)。
极端降水事件整体呈增强趋势,尤其是短时强降水的频率和强度增加(高置信度),这与全球大气水汽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多个中纬度和热带区域出现百年一遇强降水事件复现频率提高的现象,城市内涝和山洪风险随之上升。干旱的观测结果显示,尽管区域差异显著,地中海、中亚、西非和澳大利亚等干旱敏感区域的气象干旱及土壤水分减少事件频率和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对生态系统和农业构成负面影响(中等置信度)。关于热带气旋,全球总数量变化缺乏显著趋势且置信度较低,但强热带气旋(3级及以上)的比例在过去几十年内显示增加趋势(中等置信度)。另外,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速和降水强度也有增强迹象。
总体而言,过去百年全球极端高温、强降水、干旱和强热带气旋事件均表现出更频繁、更剧烈的变化趋势,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正持续上升,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构成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二是未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趋势。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预计将更加频繁和剧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随着全球升温水平上升,各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强度都将随之变化,部分事件呈非线性加剧态势,可能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构成更大威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