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18|回复: 0

我国的雨,怎么偏爱在夜里下?

44

主题

19

回帖

222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22
发表于 4 天前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http://epaper.zgqxb.com.cn/index.html?guid=1962295704407769091
日期: 2025/09/01
本报记者 刘倩


白天还是晴空万里,为何一到晚上就下雨呢?

所谓夜雨,指的是20时至次日8时这一时段内集中发生的区域性降水现象。这种现象为何频繁出现在夜间?天津市气象台副首席预报员刘一玮解释道,这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低空急流在夜间增强有关。夜间边界层空气相对稳定,湍流活动弱,摩擦力显著减小,副热带高压西侧低空急流加强。例如,近期天津处于副热带高压边缘和低空急流出口辐合区,受空气动力抬升作用影响,更容易出现夜雨现象。

根据2005年至2023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降水数据统计,我国华北地区7月至8月间,大多数城市降水多发时段集中在夜间。如天津市、沧州市等平原城市,夜雨发生的次数更多。

“平原地区的夜雨与白天没‘触发’的对流活动有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表示,夏秋季节,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上升较快,下午到傍晚容易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结构。然而,若是白天,空中一层薄云遮挡了部分辐射,使地面升温幅度受限,同时白天气温较高,空气可容纳的水汽较多,相对湿度反而降低,对流因而被“憋”住了,未能发展成雨。

转机往往发生在夜晚。太阳落山后,地面虽有所降温,但幅度不大,尤其当有云层存在时,如同盖了一层薄被,保温作用使近地面温度下降较为和缓。此时高空云层持续向外发射长波辐射,温度明显下降。这样一来,高低空之间的温差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大气层结变得更加不稳定。与此同时,夜间低层气温的下降使得相对湿度明显上升。在不稳定能量和湿度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低层潮湿空气容易抬升并凝结成水滴,最终形成对流性降水,在夜间释放出这场“憋了很久”的雨。

不仅是华北平原,四川、云南等地的夜雨现象也十分显著。诗人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道破华西地区多夜雨的特点。“这与当地地形关系密切。”方翀表示,山区是夜雨经常“光顾”的地方之一。太阳下山后,山坡降温速度比平原地区快,形成密度较大的冷气团顺山坡流入谷底,山区空气下沉,抬升平原地区的暖湿空气,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并且由于温度梯度的形成与增大,通过大气热成风作用,增强了低空急流,促进降水的持续与增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地模论坛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W1.5 京ICP备14024088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