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ess.tsinghua.edu.cn/info/1108/6630.htm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之人类用水需求持续攀升,全球许多地区正面临严重缺水风险。国际河流孕育了全球约60%的淡水资源,供养着40%的人口,但由于其跨越多个国家,尤其是中下游国家的水资源可直接受到上游国家用水影响,不当的管理极易使水资源短缺演变为跨境冲突,威胁区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尽管学界已开展大量研究,但水资源短缺如何诱发跨境冲突的机制仍不清晰,相关的缓解和适应策略也存在较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卢麾教授和陈德亮院士课题组,将跨境水冲突聚焦于由水资源短缺引发的“缺水型冲突”,并进一步区分为由上游国家和下游国家主导的两类情形。研究提出基于月尺度缺水指数的新方法,成功再现了2005–2014年间约80%的缺水型冲突国际河流(见图1),显著提高了冲突风险识别的科学性和解释力。
图1 模拟得到的冲突流域验证
研究结果显示,在未来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全球跨境水冲突风险显著上升。预计到本世纪中叶,缺水型冲突风险河流将增加至35%–41%。东南亚、中亚、中东、非洲南北部及北美等地的跨境河流将成为风险高发区;在部分情景下,欧洲和南美地区也将面临冲突风险。其中,中亚和西亚尤为突出,既可能发生下游国家争取更多上游水量的冲突,也可能出现上游国家通过拦蓄水量导致下游缺水的冲突。
研究还全面评估了不同应对策略的有效性,包括低排放发展路径、流域内跨境合作、子流域调度管理、海水淡化和扩大雨养作物种植。结果表明,跨境合作是最有效的措施,可缓解约60%的缺水子流域问题。如果多种措施同时实施,预计仅有20条国际河流(约占总数的8%)仍存在冲突风险(见图2)。这一发现凸显了加大投资和促进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的紧迫性,以推动跨境水资源合作,防范潜在冲突。
图2 不同措施对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及缺水型冲突的成效
该研究以“气候变化下地表水资源短缺诱发的跨境水冲突”(Transboundary Conflict from Surface Water Scarcity under Climate Change)为题,于2025年9月1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清华大学地学系博士后江锐捷为论文第一作者,卢麾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清华大学地学系教授、兴华卓越讲席教授陈德亮院士、阳坤教授、关大博教授,日本上智大学黄光伟教授,以及清华大学水利系田富强教授。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3568-y |